人形机器人周报|4月30日:机器人跑马拉松、格斗大赛、上车展
芝能科技出品
我们的机器人周报继续往下,最近一段时间的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情况做一个梳理。特别是马拉松比赛有很多的乐子。
️01
人形机器人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 宇树科技计划举办人形机器人格斗大赛。
◎ 双林股份向YS、TP、ZWJD等客户送样。
◎ 25Q1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37笔,共计35亿元,超过去年全年49笔。
◎ 智元发布具身智能一站式开发平台Genie Studio。
◎ 达闼与国华达成战略合作,成立港仔机器人公司。
◎ 特斯拉机器人大规模招聘研发人员,相关岗位达80个。
◎ 上海车展上,小鹏人形机器人IRON二代亮相。
◎ 智元机器人发布开源模型评测和验证工具。
◎ 阶跃星辰与原力灵机达成战略合作。
◎ 比亚迪入股帕西尼感知,持股13.37%,成为最大外部股东。
◎ 长安汽车预计28年实现人形机器人生产下线。
◎ 无锡举办国内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
◎ 特斯拉大涨10%,马斯克称机器人将在5年内超越最好的人类外科医生。
◎ 美的人形机器人将于5月进厂,下半年进入线下门店。
◎ 优必选签署小批量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
️02
机器人大赛的利弊得失
北京亦庄举办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20余支机器人赛队与2万名人类跑者同场竞技,挑战21.0975公里赛程。
比赛旨在通过极限场景测试人形机器人在真实环境下的运动控制、关节性能、能耗效率、散热能力和系统鲁棒性,为产业落地提供技术参考。
尽管机器人表现远逊人类(最佳人类纪录56分42秒,配速2分40秒/公里),冠军机器人“天工UItra”以2小时40分完赛(配速7分37秒/公里),展现了当前技术的阶段性成果,同时暴露了多项工程挑战。
● 参赛机器人形态各异,体现多样化设计理念。
◎ 最大机器人“天工UItra”和“逐日行者”(身高180cm)注重稳定性,最小“0306小巨人”(75cm,10公斤)强调轻量化,而“轩辕”(172cm,88公斤)因重量在长距离赛事中劣势明显。
◎ “小顽童”通过能量回收和自适应步态适应复杂地形,接近人类奔跑姿势;
◎ “天工UItra”以12公里/小时最高速度,结合视觉感知实现跨沟过坎,展现环境适应性。
◎ “行者二号”续航超6小时,行走距离突破百公里,体现长时运行能力。
关节技术是核心瓶颈,当前主要方案包括谐波关节(适合长时间任务,功率适中)、行星关节和直线关节(行星滚柱丝杠,精度高)。
例如,“小顽童”通过穿29码跑鞋并加装定位销,缓解关节冲击;“夸父”在膝肘关节加装护膝,强化结构稳定性。
高强度运动下,机器人电机电流大,发热量可达普通方案的3-4倍。陪跑员需频繁喷冷却液、换电池,反映热管理不足。
“天工UItra”仅换一次电池即完赛,显示较优的能耗效率,但整体续航仍需改进。
比赛中意外频发,如宇树机器人起跑摔倒(后以鲤鱼打挺恢复),“幻幻”腿部断裂退赛,凸显关节强度和结构设计的不足。部分机器人(如Booster TI)因频繁停顿跳舞,控制算法对动态环境的适应性有限。
● 核心工程挑战
◎ 高冲击力下,关节的强度和精度是瓶颈。谐波关节适合低功率长时任务,但高速运动需更高扭矩密度支持(如宇树220Nm/kg电机,成本仅为液压系统的1/10)。
◎ 大电流运行导致发热严重,需优化散热材料和主动冷却系统以确保长时间稳定运行。
◎ 多数机器人依赖遥控或半自主模式,全自主模式(需环境感知、路径规划)难度较高,需进一步提升视觉算法和决策能力。
◎ 重量对续航和效率影响显著,轻量化材料(如工程塑料、铝镁合金)和高效电机设计是未来方向。
️小结
比赛作为“压力测试”,验证了人形机器人“小脑”能力(基础运动控制)的进步。相比去年,机器人从“吊装辅助”到“能跑半马”,关节性能、控制算法和系统稳定性已迈过基本门槛。然而,距离“像人”的智能目标仍远,需突破“大脑”能力(复杂决策与通用智能)。
中国企业在减速器、电机等硬件上具供应链优势,电驱动技术成熟(如优必选、宇树),成本显著低于液压驱动;但在环境感知、算法鲁棒性等软技术上,还是有压力的,过度追求人形形态的倾向,未来机器人设计应聚焦“适配任务”,如工业场景可采用外接电源或局部肢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