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开幕:固态电池成焦点 干法技术引领产业变革
5月15日,全球新能源行业年度盛会——第十七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CIBF2025)在深圳会展中心盛大启幕。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电池技术展会之一,本届交流会吸引了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多家国内外参展商齐聚,共同探讨行业前沿技术与未来趋势。 其中,近期持续升温的固态电池赛道再度成为全场核心焦点,参展商围绕全固态电池研发进展、产业化路径及新兴应用场景展开深度交流。本届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的召开,或标志着固态电池产业正从技术验证迈向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 固态电池市场价值获券商积极预期 干法技术成产业未来 中信证券报告指出,固态电池产业化信号已至,预计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642.6GWh,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133%。其中,新能源汽车领域渗透率有望达25%,消费电子和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领域渗透率分别达50%和60%。报告特别强调,干法固态电池凭借工艺革新和产业化后的综合优势,有望成为产业未来的主流方向。相较于传统湿法工艺,干法电极技术无需溶剂,产业化后或可降低30%以上能耗,减少20%设备投资,并显著提升电极导电性和结合强度,成为下一代高性能电池制造的核心路径,而干法工艺更有望重塑产业链格局。 众所周知,产业升级通常以材料和设备为先导。在干法固态电池领域,A股上市企业华亚智能(003043.SZ)旗下控股子公司苏州冠鸿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也为本届展会参展商之一,重点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干法电极成套设备。该设备采用陶瓷镀层防腐耐磨技术,集成温度、压力、转速等全流程监控功能,在短时间内可完成材料分散、纤维化及成膜工艺,整体能耗较传统工艺能实现显著的降低,并且能够实现产能的显著提升。另据相关的行业分析,干法设备的突破将直接推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量产,预计2030年国内固态电池设备投资额将超178亿元。二、华亚智能控股子公司苏州冠鸿智能装备:干法技术产业化先锋,新兴场景应用可期 A股上市企业华亚智能(003043.SZ)旗下控股子公司——苏州冠鸿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深耕智能装备领域多年,其干法电极设备已获得头部多家电池企业的测试验证,并成功斩获多笔订单。公司设备不仅适配氧化物、硫化物等主流固态电解质体系,还可兼容硅碳负极等新型材料,为电池企业提供从材料预处理到连续生产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据现场技术人员介绍,其在展会上对外展示的创新产线设备和配套解决方案可使电池制造成本实现显著下降,并同时满足新能源汽车、低空飞行器等高端应用对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需求。 苏州冠鸿智能装备固态电池设备线业务负责人表示:“冠鸿智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干法工艺与数字化系统深度融合,通过设备智能化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我们的干法电极设备已通过多家电池企业带料测试。” 对于行业前景,负责人强调:“固态电池的高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将彻底改变机器人、无人机、自动驾驶等领域的能源供给模式。例如,固态电池驱动的低空飞行器可实现更长续航和更高载重,为人形机器人提供更持久的动力支持。我们非常看好这些新兴场景的爆发潜力。” 作为苏州冠鸿的母控股公司,华亚智能(003043.SZ)近期通过并购整合进一步强化“精密制造+智能装备” 双轮驱动战略。2024年,华亚智能(003043.SZ)以4.06亿元完成对冠鸿智能51%股权的收购,借助其在智能物流装备领域的技术积累,推动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智能化水平提升。 截至5月14日收盘,华亚智能(003043.SZ)的总市值约51.25亿元,公司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01.08%,显示出业务整合的积极成效。华亚智能(003043.SZ)今日成立机器人新公司,反映出该公司正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圈”优势,积极介入诸多拥有未来前景的新兴产业,意图打造出其第二、第三增长曲线的尝试。 头部企业密集发布新品 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提速进行时 在本届展会前后,多家头部企业密集发布新品,共同印证了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比如,全球负极材料龙头贝特瑞于5月13日发布固态电池负极/电解质新品。该公司基于“纳米无机电解质-半固态-全固态”三步战略,其高镍正极材料已小批量供应,此次新品进一步优化了负极与固态电解质的适配性,为提升电池循环寿命和倍率性能提供了关键支撑。与此同时,国轩高科宣布将于5月17日正式发布全新高安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300Wh/kg,较主流三元锂电池提升20%-50%。该电池采用全固态电解质,可通过200℃热箱测试,针刺挤压不起火,同时支持800V高压架构,充电速度接近燃油车加油效率,未来或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600公里”的目标。 尽管固态电池前景广阔,但其大规模商业化仍面临成本控制和工艺成熟度等挑战。当前,硫化物电解质成本较传统液态电解质高出30%以上,设备投资强度也显著增加。不过,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如工信部将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建设纳入2025年工作要点,以及产业链协同创新深化,行业此前预计2026-2027年间有望迎来全固态电池小批量量产,2030年前后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就目前看来,加速进程仍在不断刷新和提前。 伴随干法电极设备的突破、头部企业的新品发布,以及华亚智能(003043.SZ)等A股上市公司的战略布局,产业链上的多方或正共同勾勒出一幅“材料革新-设备升级-场景拓展”的全新产业蓝图。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和政策红利释放,在当前技术路径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下,固态电池极有可能成为驱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变革的核心引擎。(CIS)
5月15日,全球新能源行业年度盛会——第十七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CIBF2025)在深圳会展中心盛大启幕。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电池技术展会之一,本届交流会吸引了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多家国内外参展商齐聚,共同探讨行业前沿技术与未来趋势。
其中,近期持续升温的固态电池赛道再度成为全场核心焦点,参展商围绕全固态电池研发进展、产业化路径及新兴应用场景展开深度交流。本届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的召开,或标志着固态电池产业正从技术验证迈向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
️固态电池市场价值获券商积极预期 干法技术成产业未来
中信证券报告指出,固态电池产业化信号已至,预计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642.6GWh,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133%。其中,新能源汽车领域渗透率有望达25%,消费电子和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领域渗透率分别达50%和60%。报告特别强调,干法固态电池凭借工艺革新和产业化后的综合优势,有望成为产业未来的主流方向。相较于传统湿法工艺,干法电极技术无需溶剂,产业化后或可降低30%以上能耗,减少20%设备投资,并显著提升电极导电性和结合强度,成为下一代高性能电池制造的核心路径,而干法工艺更有望重塑产业链格局。
众所周知,产业升级通常以材料和设备为先导。在干法固态电池领域,A股上市企业华亚智能(003043.SZ)旗下控股子公司苏州冠鸿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也为本届展会参展商之一,重点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干法电极成套设备。该设备采用陶瓷镀层防腐耐磨技术,集成温度、压力、转速等全流程监控功能,在短时间内可完成材料分散、纤维化及成膜工艺,整体能耗较传统工艺能实现显著的降低,并且能够实现产能的显著提升。另据相关的行业分析,干法设备的突破将直接推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量产,预计2030年国内固态电池设备投资额将超178亿元。二、华亚智能控股子公司苏州冠鸿智能装备:干法技术产业化先锋,新兴场景应用可期
A股上市企业华亚智能(003043.SZ)旗下控股子公司——苏州冠鸿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深耕智能装备领域多年,其干法电极设备已获得头部多家电池企业的测试验证,并成功斩获多笔订单。公司设备不仅适配氧化物、硫化物等主流固态电解质体系,还可兼容硅碳负极等新型材料,为电池企业提供从材料预处理到连续生产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据现场技术人员介绍,其在展会上对外展示的创新产线设备和配套解决方案可使电池制造成本实现显著下降,并同时满足新能源汽车、低空飞行器等高端应用对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需求。
苏州冠鸿智能装备固态电池设备线业务负责人表示:“冠鸿智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干法工艺与数字化系统深度融合,通过设备智能化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我们的干法电极设备已通过多家电池企业带料测试。” 对于行业前景,负责人强调:“固态电池的高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将彻底改变机器人、无人机、自动驾驶等领域的能源供给模式。例如,固态电池驱动的低空飞行器可实现更长续航和更高载重,为人形机器人提供更持久的动力支持。我们非常看好这些新兴场景的爆发潜力。”
作为苏州冠鸿的母控股公司,华亚智能(003043.SZ)近期通过并购整合进一步强化“精密制造+智能装备” 双轮驱动战略。2024年,华亚智能(003043.SZ)以4.06亿元完成对冠鸿智能51%股权的收购,借助其在智能物流装备领域的技术积累,推动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智能化水平提升。
截至5月14日收盘,华亚智能(003043.SZ)的总市值约51.25亿元,公司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01.08%,显示出业务整合的积极成效。华亚智能(003043.SZ)今日成立机器人新公司,反映出该公司正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圈”优势,积极介入诸多拥有未来前景的新兴产业,意图打造出其第二、第三增长曲线的尝试。
️头部企业密集发布新品 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提速进行时
在本届展会前后,多家头部企业密集发布新品,共同印证了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比如,全球负极材料龙头贝特瑞于5月13日发布固态电池负极/电解质新品。该公司基于“纳米无机电解质-半固态-全固态”三步战略,其高镍正极材料已小批量供应,此次新品进一步优化了负极与固态电解质的适配性,为提升电池循环寿命和倍率性能提供了关键支撑。与此同时,国轩高科宣布将于5月17日正式发布全新高安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300Wh/kg,较主流三元锂电池提升20%-50%。该电池采用全固态电解质,可通过200℃热箱测试,针刺挤压不起火,同时支持800V高压架构,充电速度接近燃油车加油效率,未来或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600公里”的目标。
尽管固态电池前景广阔,但其大规模商业化仍面临成本控制和工艺成熟度等挑战。当前,硫化物电解质成本较传统液态电解质高出30%以上,设备投资强度也显著增加。不过,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如工信部将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建设纳入2025年工作要点,以及产业链协同创新深化,行业此前预计2026-2027年间有望迎来全固态电池小批量量产,2030年前后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就目前看来,加速进程仍在不断刷新和提前。
伴随干法电极设备的突破、头部企业的新品发布,以及华亚智能(003043.SZ)等A股上市公司的战略布局,产业链上的多方或正共同勾勒出一幅“材料革新-设备升级-场景拓展”的全新产业蓝图。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和政策红利释放,在当前技术路径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下,固态电池极有可能成为驱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变革的核心引擎。(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