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碰一下”:一场支付技术的自我感动?
早上8点的便利店,上班族小李左手抓着包子,右手在裤兜里摸索手机。收银员大姐早已不耐烦:“扫码还是现金?”小李解锁手机,贴着POS机轻轻一碰,“叮”的一声,支付完成,整个过程他都没打开支付宝。
这一幕,正是蚂蚁集团力推的“碰一下”支付最想实现的场景:用户无需打开APP,手机一碰即走。去年到现在,蚂蚁集团花费了巨大的资金、资源在推广“碰一下”支付。
然而,现实远比理想骨感。有人觉得“碰一下”用的是老掉牙的NFC(近场通信)技术,是“技术返祖”,没多少新意。也有人觉得没有提升多少便利性,更多人压根没搞懂这功能怎么用。它究竟是支付体验的革新,还是支付宝中年危机的遮羞布?
️热闹的“碰一下”,刚需还是伪需?
很多人对NFC的功能其实并不陌生,比如进地铁站、上公交车随手拿手机碰一下机器,就能刷上卡了。
从技术原理上看,“碰一下”的确没有多少创新。其基于NFC技术,本质是条码支付的变种,手机通过电磁波向POS机发送加密支付信息,替代了扫码支付时的光信号传输。用户只需用三个步骤就能完成支付:解锁手机→碰POS机→支付完成。
不过,看似简单的的操作,对于部分用户来说体验却没那么好。
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调查数据,从移动支付使用偏好看,手机扫码或出示二维码支付渗透率高达92.7%,是最常使用的支付方式。对于很多用户而言,扫码支付已经成为肌肉记忆。
如今,如果让他们重新适应“碰一下”的支付操作,即先解锁手机→然后寻找感应区→再精准触碰,不免有些反直觉,的确不被许多用户所接受。上海静安某奶茶店店员直言:“10个用‘碰一下’的顾客,8个得教两遍怎么碰。”
而且,“碰一下”对老年人来说不算便利。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调查数据,75.6%的用户曾帮助年龄较大的父母或其他亲友使用移动支付。去年国家在《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性,充分考虑老年人等群体需求。很多老人连扫码支付都没练熟练,现在又来了个“碰一下”,基本都得蒙圈。
相比操作的便捷性,用户其实更关心的是安全性。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使用手机支付平台时,近七成(69.29%)的用户关注平台的支付安全性,排在后面的才是支付效率(57.34%)。这些年,虽然支付平台采取了多种措施保障支付安全,但仍有些不法分子利用平台漏洞来实施骗局,增加了用户的不安全感。
今年1月,多名网友反映支付宝出现bug——在进行个人转账、购票、还信用卡、缴纳房租等操作时,收到提示称“政府补贴,减免优惠20%”。部分用户表示,后续还收到了支付宝发来追回款项的短信。
支付宝方面很快澄清,由于操作失误,导致部分用户在支付时享受了立减优惠。至于失误发生的原因,是某个常规营销活动后台配错了营销模板,把优惠额度和优惠金类型都写错了。支付宝还表示,没有发送任何资金追回短信。
虽然这件事后来得到澄清,但还是影响了支付宝在部分用户心目中的安全性。这已经不是支付宝第一次出现“支付事故”了,2024年“双11”期间支付宝也出现了两次技术故障。后来支付宝解释称,系统消息库出现局部故障,导致部分用户的支付功能受到影响。
在推广“碰一下”的过程中,支付宝尤为注重打消用户的安全顾虑,其在今年1月宣布启动“你敢碰我敢赔”保障计划,承诺“被盗即赔”。说白了,用户使用“碰一下”支付过程中如发生被盗,经核实后支付宝将作全额赔付。但是,碰一下的“无感支付”,还是会让一些用户对资金流动感到不安。北京某便利店店员直言:“每天至少解释十遍‘手机丢了也不会被盗刷’,但大妈们还是坚持扫码。”
除了用户,商家要适配“碰一下”其实也会感到不适应。一方面,商家需要进行硬件设备升级,相比二维码增加了成本。另一方面,以前二维码并不占空间,贴在墙上或者台面上就可以了,现在“碰一下”设备需要另外占据空间。
为了吸引更多用户和商家,今年4月蚂蚁集团推出“商家百亿助力计划”,说白了就是两板斧:免费换装备+撒钱换互动。
首先,甭管连锁超市的收银设备,还是煎饼摊的塑料扫码盒,统统都给升级成“碰一下”设备。最直白的操作是给小微商家发定制码牌,连卖烤肠的阿姨都能零成本入场。但是,很多流动商贩的推车面积并不大,真的愿意再放一个插电的硬件设备吗?
其次,消费者每“碰一次”能享优惠,收银员“碰”得多赚得多,蚂蚁集团还在各个城市、街区、门店狂撒消费券。这套路眼熟吗?像极了当年扫码支付刚起势时的补贴大战。但问题来了——一些乡下小卖部老板真会为了每天多几单“碰一下”,专门学习新设备调试?
根据支付宝发布的数据,“碰一下”用户数已破亿,一半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这帮人本来就是科技尝鲜专业户,当年刷脸支付也是他们带头冲锋。今年4月,蚂蚁集团CEO韩歆毅在“支付宝碰一下”生态大会上宣布,将加码百亿资源用于“碰一下”生态。看这阵仗,是要吸引更多用户和商家。
现在就看百亿补贴的烧钱,能不能烧出第二个国民级支付习惯。
️蚂蚁集团为何非要“碰一下”?
不惜花费百亿,蚂蚁集团为啥非要“碰一下”呢?这背后其实藏着它的危机和野心。
首先从内部来看,国内电商市场竞争加剧,而阿里的电商业务和支付业务是紧密相连的,电商业务下滑带给支付业务的增量自然也在减少。2025年~2023年,蚂蚁集团的净利润分别为575.3亿元、730亿元、312亿元、238.2亿元,整体趋于下滑态势。
蚂蚁集团试图通过新一轮的支付革新拓展场景,提升用户留存时长,挖掘新增量,“碰一下”由此被给予很大期望。同时,2025年蚂蚁集团在万众期待中因为各种原因上市失败,市场信心遭到打击,其如今也希望用“碰一下”这样的技术秀,给市场创造新鲜概念,证明自己确实没躺平。
其次从外部看,蚂蚁集团的竞争压力也相当大。
当年在移动支付领域,支付宝稳坐头把交椅。结果微信在2014年靠着春节红包席卷支付市场,给支付宝打了个措手不及,被马云形容为“偷袭珍珠港”。后面几年,微信支付又靠“社交+支付”的组合拳把支付场景渗透到线下场景和下沉市场,不断卷走支付宝的市场,并跟其平起平坐。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常用的手机支付平台中,微信、支付宝和云闪付位列前三,占比依次为84.11%、83.66%和37.67%。
更扎心的是,同样都是阿里旗下的淘宝,从去年跨域开始支持微信支付了。这是因为阿里意识到,相比微信需要淘宝,淘宝更需要微信。尤其是在下沉市场,微信支付的普及率要高于支付宝,淘宝通过打通微信支付可以吸引更多用户,提升平台的商业黏性。这对于阿里来说是个利好,但对于支付宝来说无疑增加了压力,其必须在新的领域开拓新增量。
因此,从内外部双重压力之下,“碰一下”诞生了。有人说,“碰一下”是支付宝尝试用新的支付方式,应对微信“扫码+小程序”组合拳的压力。这其实只是一小方面,实际上支付只是“碰一下”的一个环节,其更大的野心是成为新的交互入口,构建联系线上线下的庞大生态。
现在,“碰一下”已经在多个场景普及,试图通过硬件绑定用户线下行为。比如,支付宝已经推出了“碰一下”点餐、“碰一下”手持收银、“碰一下”开智能货柜,场景从支付延伸至点餐、开门、骑行、入住等共计300种细分场景,触角蔓延到全国超400个城市,5000+品牌、千万商家接入。
这只是第一步,“碰一下”瞄准的不仅是支付,而是生态。比如,如果你是品牌会员,“碰一下”能享受会员价和积分。抬个手就能获得优惠,很多用户愿意尝试。对于商家而言,通过“碰一下”可以实现快捷收银、会员拉新和运营。理论上,这能构建数据闭环,精确捕捉用户消费轨迹(如在便利店是买面包还是矿泉水),进而推动商家的精准营销。相比纯粹的支付,这种数字化经营对于商家来说才更有价值和吸引力。
所以你会看到,提供“碰一下”服务的POS机也支持“扫一扫”,而且不局限于支付宝的付款码,扫微信付款码也能结算。因为蚂蚁集团的野心并不在支付层面,而是在线上线下联动的消费生态。
投入百亿,蚂蚁集团赌的是:只要用户的“碰一下”习惯养成,就能带来更多交易数据,而这些数据才是未来商业化的资本。不过,这场豪赌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场景价值深度不足。对于“碰一下”来说,部分场景(如社区充电)尚未展现不可替代性,用户仍可选择传统方式。说白了,部分场景之下,跟原来的支付方式相比,“碰一下”并没有表现出巨大的优势,用户缺少“非碰不可”的行为冲动。
不仅在部分场景缺少优势,“碰一下”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卡模式”下的NFC支付有SE安全芯片支持、扫码支付有更大的操作空间、生物识别支付有无感体验,而“碰一下”在这三个方面表现的较为普通。
另外,“碰一下”的护城河并不深。微信支付也支持NFC支付功能,随时可以反扑,银联、拉卡拉等传统POS机厂商也可能会形成竞争之势。
“碰一下”要想实现新一代“交互入口”的野心,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当支付变成一场秀,行业还剩多少想象力?
在移动支付进化的十几年里,支付宝的确在推动着行业进步。
PC时代,用户需要用网银支付,整个过程需要花费几分钟甚至更久。移动互联时代,2011年支付宝推出首个条码支付产品,这便是二维码支付的前身“一维码”,用户付款必须依赖商家的扫码枪,但相比PC时代支付效率得到大幅提升。随后,条形码升级到二维码,“扫一扫”迅速普及。
此后,移动支付行业在持续迭代,从扫码支付到声波支付、指纹支付、刷脸支付再到“碰一下”。然而,技术迭代带来的体验提升越来越小,用户的反馈也不如以前,新鲜感越来越弱。核心原因是厂商为了技术而技术,离用户核心需求越来越远。
拿支付宝来说,这些年一直在“不断折腾”:2016年想做社交推出“圈子”,结果因为低俗内容被全网群嘲,闹出巨大风波;2024年推出“蓝花火”社区,想学小红书,结果显得不伦不类。每个新功能的诞生,都伴随着支付宝“提升用户时长”的商业幻想,其功能列表已膨胀上百项——点外卖、看视频、挂号问诊......活脱脱一个“大杂烩APP” 。
然而,支付宝的用户时长并没有相应地大幅提升。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2023年春节期间,支付宝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仅为7.8分钟,而微博、小红书、今日头条和抖音的用户使用时长分别为48.8分钟、69.2分钟、77分钟和102.7分钟。这是因为,用户仍然主要将其视为支付工具而非社交平台或者内容平台。
更讽刺的是,当用户只想付个款或者转个账,却要在金融理财、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的图标森林里迷路。有用户调侃:“打开支付宝,就像打开妈妈塞满的冰箱——永远找不到想要的东西”。当然,这也是许多国民级APP的通病,许多超级应用正在变得越来越臃肿。本质还是互联网企业流量焦虑的表现。
对于支付宝来说,其始终不甘心只是一种支付工具,而是希望能构建生态,“碰一下”就是又一个典型的尝试之作。然而,在满足自己商业野心的同时,一些市场痛点并没有真正解决。比如,商家跨境支付的合规难题。随着全球关税的不确定性加强,商家的跨境支付合规成本陡然增加。又比如用户支付的隐私焦虑也在升级,几乎每年支付宝都会被用户在网上吐槽控诉其疑似窃取个人隐私。
真正的技术创新不在于功能叠加的炫技,而在于让技术隐于场景之后、让用户感到放心、让操作变得高效。支付宝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用金融科技解决用户痛点,而非支付方式的盲目折腾。
当技术创新沦为自嗨表演,行业还剩多少想象力呢?支付平台需要回归初心:支付的本质是“让资金安全高效流动”,而不是秀肌肉的舞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商纪”,作者:独孤依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