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已经去世90年了,遗骸仍需厚重铅板覆盖包裹,究竟为何?
在法国首都巴黎郊外的万神殿内,有一座特殊的墓穴,埋葬着一位杰出的女性科学家——玛丽·居里。她的棺木被厚重的铅板和混凝土层层包裹,这样的严密保护仍然无法让她的遗体与世面直接接触。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的遗体为何需要如此谨慎的防护?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玛丽·居里的全名是玛丽·斯克沃多夫斯卡,这位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她的成就让人钦佩,但她的生活却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她出生在波兰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从小展现出过人的数学和记忆才能。然而,家庭的经济困境使得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学业,先后资助几个弟弟完成学业。直到24岁,玛丽才得以进入巴黎大学攻读学位。
1895年,玛丽与丈夫皮埃尔·居里结婚,取了丈夫的姓,成为玛丽·居里。两人携手开展放射学的研究,成为这个领域的先驱。然而,玛丽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02年,当她与丈夫共同发表了钋和镭等放射性元素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时,法国科学院竟只提名皮埃尔一人参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评选。许多女性科学家为玛丽鸣不平,甚至连皮埃尔自己也承认玛丽在研究中的巨大贡献。在瑞典数学家米塔格·莱夫勒等人的支持下,玛丽与皮埃尔共同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也使得玛丽成为首位获诺贝尔奖的女性。
1906年,皮埃尔不幸去世,留下玛丽独自抚养两个女儿。在此期间,玛丽与皮埃尔的学生朗之万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但此时却伴随着无尽的谣言和指责。报纸指责她背叛了亡夫,破坏了朗之万的家庭,甚至将她与犹太血统相联系,污蔑她是法国社会的破坏者。极右翼报纸继续攻击她的私人生活,称她为“家庭的破坏者”。这些污蔑以令人震惊的速度传播,甚至有暴徒闯入她的家中,迫使她与两个女儿逃离。
尽管如此,玛丽始终坚持科研,并继续无畏地追求真理。1911年,她凭借分离镭的重大成就,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女性。她用毅力和决心证明了女人也能在科学史上创造奇迹。
然而,长期从事放射性研究的玛丽最终因健康受损而过早去世。1934年,年仅66岁的她因患白血病去世。令人震惊的是,即使她去世90年后,她的遗体和实验手稿依然需要用厚重的铅板封存,究竟是为什么?
居里夫妇是放射性研究的先驱。为了验证各种大胆的实验,他们不得不亲自搭建简陋的实验设备,且没有有效的防护措施。玛丽在日记中记录过一次亲身实验,她曾在自己手臂上划开一道小伤口,然后将镭化合物粉末撒在伤口上,直接观察镭射线对皮肤的影响。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居里夫人几乎时时刻刻都与各种放射性元素打交道。为了从矿石中提取镭,她常常亲自动手操作提纯程序。这一切让她日复一日暴露在强烈的射线环境下。有专家估算,她一生所受到的辐射量是如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限量的约100倍。
即便在丈夫去世后,居里夫人依然独自坚守科研事业,每天都在实验室里与放射性元素打交道。最终,过度的辐射导致她在1934年因白血病去世。更令人痛心的是,辐射不仅使她死于病痛,也影响了她的女儿艾琳。在一战期间,玛丽将自己的发现应用到医疗站,为伤员进行X射线检查。不幸的是,由于缺乏防护,艾琳也在长期接触X射线后患上了终身贫血。
战争结束后,尽管艾琳获得了军事奖章,以表彰她在战时的贡献,然而居里夫人却并未获得足够的官方认可。她的牺牲与奉献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她去世后,科学家们才惊讶地发现她的遗体仍然持续释放强烈的射线。
为了防止居里夫人的遗体辐射泄漏,科学家们为她的安葬做出了特殊的防护措施。她的遗体被放置在一口双层棺材中,内层由柚木制成,外层则用铅制成,整口棺材重达近1吨。然后,她的遗体被安葬在一个特制的防辐射墓穴中,墓穴四周被高密度混凝土和重型铅板围绕,形成了一道严密的屏障。这些防护措施至今已经存在了90年,仍在有效阻隔居里遗体中的放射性物质,防止其对周围环境和参访者产生辐射危害。
即便在她去世近一个世纪之后,遗体中的镭-226、钋-214等放射性同位素仍在衰变,持续释放出强烈的伽马射线和α射线。这些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从几年的到几百万年的不等,辐射衰减的过程极为缓慢。如果不加以防护,释放的辐射量早已远远超过了公众场所的安全标准。
玛丽·居里一生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她的科学发现上。她为科学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忍受着辐射的危害,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她的精神和信念,成为了科学探索的象征。今天,我们对她的遗体进行如此特殊的保护,不仅是为了防止辐射,更是为了纪念她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她的名字,玛丽·斯克沃多夫斯卡,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