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长沙广电:聚焦“人工智能+” 展现科技新魅力
近日,长沙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广播、长沙观察微信公众号、我的长沙APP等融媒体策划推出系列报道《“人工智能+” 就在身边》,以生动鲜活的笔触、深入一线的视角,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民生的深度融合,展现了长沙作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高地的实践探索。系列报道紧扣时代脉搏,兼具科技深度与人文温度,为观众呈现了一幅️“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生动图景。
️01
️紧扣国家战略
️聚焦“人工智能+”的长沙实践
️系列报道以“人工智能+”行动为核心叙事框架,精准呼应2024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推动产业升级和未来产业培育”要求,聚焦长沙作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实践成果,既体现报道对国家政策的敏锐把握,又彰显地方实践的标杆意义。报道选题覆盖医疗康养、工业制造、助老助残等领域,既呼应“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的战略方向,又精准切中民生痛点与社会需求。报道通过湘江1号机器人、优龙机器人等典型案例,生动诠释“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医疗、制造等领域,呼应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命题,凸显了城市发展的科技底色,满足了公众对高科技发展的期待。
️02
️深入探访现场
️呈现“人工智能+”的生动场景
️报道采用现场探访的方式,记者化身体验者和见证者,深入产业与生活场景,带领观众一同探索人工智能的奥秘。如在《“人工智能+”就在身边①湘江1号机器人:健康陪护的好帮手》中,记者见证湘江1号健康陪护人形机器人的高难度测试,通过“机器人做艾灸”“自主行走测试”等动态场景,将抽象算法转化为可视化的操作过程。《“人工智能+”就在身边②优龙机器人:像正常人一样自由行走》则关注外骨骼机器人在医疗康养领域的应用,记者亲身体验“学习”过程,描述从最初的“力与我相冲”到后来的“步伐契合”,使观众能真切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奇妙体验。《“人工智能+”就在身边③会“思考”的机器人:焊接精度控制在0.1》聚焦中南智能的具身智能工业机器系统,突出机器人在先进制造业中学会自主思考、精准焊接的技术突破,以及对提升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报道通过现场探访、专家解读、动画演示等多形态有机融合,让观众得以直观感受人工智能在不同场景下的具体应用,提升了公众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度。
️03
️故事驱动叙事
️展现“科技向善”的人文温度
️报道注重挖掘科研背后的“人的故事”,将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赋予硬核科技以情感温度。超能机器人创始人肖湘江因车祸萌生研发灵感、00后程序员龚子超“投喂数据”训练焊接机器人等细节,既展现科技工作者的执着匠心,又揭示创新驱动背后的人文动力。优龙机器人助力偏瘫患者重获行走能力、湘江1号缓解护理人力短缺、智能焊接系统解放工人双手等案例,无不体现“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如山西患者老李从“被机器人带着走”到“带着机器人走”的转变,不仅展现技术疗效,更传递出科技重塑生命尊严的深层意义。报道中“希望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等受访者心声,进一步强化了人工智能服务大众的初心。这种“技术逻辑+人物故事”的双线叙事,让报道既有理性深度又不失感性共鸣,赋予报道更强的人文张力。系列报道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用“接地气”诠释“高科技”,既凸显了科技赋能的产业价值,又传递了“技术向善”的人文关怀,为地方媒体如何讲好“新质生产力”故事提供了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