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强度试验专业的坚守与传承

2025-05-01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时光荏苒,新中国航空工业已经走过了七十四载春秋。我本人则与航空事业结缘三十余载,从一名年轻的大学生成长为热强度试验领域的工作者,在这个专业化、技术化的岗位上,见证了行业的变迁与进步。

1994年,我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自动化仪表专业毕业,带着对航空事业的向往,分配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2000年,我被调入热强度试验专业,开始与温度、压力、材料性能和控制系统打交道。初入这一领域时,我的师傅刘文清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他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他常说:“热强度试验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这句话,成为我职业生涯中坚守的原则。

2002年,我参与设计了一套全新概念的加温加载疲劳试验系统,主导开发了核心控制系统。当时正值计算机技术逐步取代传统模拟量控制模式,如何将数字化技术融入温度场精确控制过程是项目最大的难题。我们从零开始,查阅了大量资料。师傅刘文清翻遍了图书馆,终于在一本外文翻译过来的专业书上找到了解决方案。通过建立完整的控制系统模型、反复迭代优化算法,我们成功研制出了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控制系统,为型号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热强度试验专业,也成为沈阳所第一个实现试验过程自动化的专业。

2004年,我被单位选派攻读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的工程硕士。这段学习经历让我对现代控制理论和系统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决心。所里让我全面负责一套性能更先进的加温加载疲劳试验系统的研发工作,实现多参数协调控制和更高的控制精度。在攻关过程中,我们从系统架构入手,重新设计了控制逻辑,并通过大量实验验证,逐步完善提高了系统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套系统成功投用运行,并在试验过程中展现了卓越的性能。

2016年,在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统筹规划下,所党委作出决策,要全面提升热强度试验专业的试验能力。这一决策不仅顺应了航空技术发展的需要,也对试验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我深知这是对我专业能力的一次重要考验,更是热强度试验专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团队从零开始组建了高温加载系统和液压力加载系统,并精心设计了控制算法。为确保系统性能达到预期要求,我们进行了大量试验验证和优化改进,最终建成了国内领先的试验系统,更显著提升了我所在这一领域的试验能力。

2023年,我们迎来了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开发热真空多场域协调加载试验系统。在团队的密切配合下,我们依托这些年的技术储备逐步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实现了多种复杂环境下多参数协调加载试验能力。这次突破不仅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也为型号研制提供了重要保障。

回顾在热强度试验专业工作的这些年,我见证了技术的不断进步:从最初的单通道控制系统到如今的多通道协调加载控制系统,从简单的温度控制到复杂的多参数协调控制,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凝聚了几代航空人的努力与坚持。

我的师傅刘文清于2004年光荣退休。但他对热强度试验事业的执着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如今我也即将步入职业生涯的下半场,但初心未改。我始终记得他常说的那句话:“作为热强度试验人,我们必须始终保持严谨细致的态度,勇于接受挑战,敢于创新突破。”这句话如同一把千分尺,时刻衡量着我的工作与人生。

站在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74周年的节点上,我深感自豪。热强度试验专业的发展历程,正是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我们不等不靠,练好内功,从20世纪60年代的一穷二白,到如今掌握国际先进水平的试验技术,每一项成就都凝聚着航空人的智慧与汗水。我们不会忘记每一个新系统的首次试验,人们的热情被胜利结果点燃的难忘画面:试验专业厂房里的璀璨灯光、变换着色彩的石英灯管、一根根高大的电子管……处处都闪耀着幸福的光芒。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航空人,我将继续秉持“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立足岗位,为航空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在一代又一代航空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航空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李炳秀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