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道守望者
清晨七点,当第一缕晨光刺破石川河的薄雾,我站在跑道的尽头,拿着对讲机的手掌感受到金属外壳传递的寒意。这是新中国航空工业74岁生日的前夕,也是我在试飞院的第242天。此刻,发动机的轰鸣声尚未打破寂静,但我的耳畔却已回荡着跨越时空的轰鸣——那是从1951年新中国航空工业奠基开始,一代代试飞人用生命书写的壮阔史诗。
️历史长河里的追光者
院史馆的黑白影像里,20世纪50年代竣工的西北试飞场黄沙漫天,一群身穿粗布工装的人正合力推动初教5的机翼。那时没有驱鸟雷达,驱鸟员的口哨声能穿透十级大风;那时跑道清障靠人力一寸寸排查,老场务们的手掌纹路里永远嵌着砂砾。
七十四载春秋流转,先辈们用扫帚和铁锹夯实的航空精神,如今化作我面前的驱鸟雷达和道面检测仪。每当新型机的轮胎与道面接触迸溅出火花时,那些沉睡在阎良梧桐年轮里的旧时光,便在新世纪的晨曦中悄然复活。
️厚重航道的守护者
场务工作没有聚光灯,也没有惊心动魄的空中特技,却需要将分秒不差,镌刻进骨血。春季要化身驱鸟指挥官,在生态防护区布下声波天网;夏日需变身道面医生,用红外检测仪捕捉毫米级裂纹;秋晨要当天网缝纫师,精准捕捉影响拦阻网的危险因素;寒冬则成高昂灯塔,在风雪里为战机指明方向。
最难忘第一次参加试飞任务,战机的呼啸令我心跳加速。师傅指着跑道尽头说:“最好的拦阻网,是让试飞员永远不需要触发它。咱们的战场不在天上,但每个平安起落都是从这里出发!”那一刻突然懂得,航空报国不是口号,而是融入每个毛细血管的职业本能;跑道不是冷硬的水泥地,而是航空人写给天空的情书。
️蔚蓝天空下的传薪者
前辈们总说,试飞院的跑道有记忆,那些被烈日晒褪色的反光标志记得在这片土地挥洒热血的前辈。或许未来某日,当我成为给新员工讲解跑道历史的老场务时,也能骄傲地说:这条承载过无数试验机飞行的跑道,凝结着代代航空人对蓝天最炽热的告白。
值此新中国航空工业74华诞,我在值班日志上写下:跑道是离天空最近的脐带,我们以脚步为针脚,将忠诚缝进每寸道面。当战鹰掠过云霄,那道优美的弧线里,有我们俯身检查时扬起的尘埃在闪光。从棉纱到复合纤维,从口哨到声波矩阵,变的只是守护的形态,不变的是血脉里奔涌的航空报国魂。
在阎良这片被战鹰翅膀亲吻过的土地,我们愿永远做那道隐形的起落架,托举起大国重器刺破苍穹的壮美瞬间。(️韩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