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长生如何弯道超车?」聊聊NIPO A100解码耳放
在市场运行规则中一直有个词汇,叫作“木桶效应”。指木桶最短的那块板子决定了蓄水量,人们利用这个词汇解释一款产品能否被市场接受,往往取决于它的短板是否够高。不可否认,这个逻辑有其正确性,但对于一些单一领域的特长生而言就不够友好了。这些特长生的精力往往会聚集在单一领域,致力于将某个方向做到极致,但相对应的就是其他方面往往只能称为差强人意,也即短板不够长,市场接受度相对低些。
于是放在特长生面前通常是两条路,要么补齐短板,要么死磕优势,但这两种方法其实都谈不上高明。真正聪明的特长生懂得绕过那些短板,然后打通关键节点,尽可能展现自己的优势。而这正是我对NIPO推出A100的看法,这款售价2880元,近期好评颇多的磁吸解码耳放小尾巴,就是一个声音特长生成功实现弯道超车的答卷。
与NIPO推出的前两款产品N1和N2相比,A100无论是工艺、细节还是纹路的打磨都显得更加成熟细腻。其外形采用了类似苹果磁吸充电宝的造型,外壳则使用铝合金材质与皮革拼接,显得既轻又薄还不失档次。金属壳配色为金色,作为拼接材料的皮革提供了黑、橙、蓝三种选择。至于表面花纹使用了纳米光刻技术,打造出了如氤氲水墨般的精雕凹凸纹路,提升颜值的同时也增强了握持时的摩擦力。就颜值和工业设计而言,A100对比NIPO之前产品着实是优秀了许多。
自解码耳放小尾巴这种产品诞生以来,由于需要线材连接,客观来讲就一直存在着连接稳定度和携带性方面的痛点,这也是很多朋友不喜欢小尾巴,还有厂家推出磁吸固定套件的原因。但相比之下,A100的处理方案就显得更深入更方便一些,它在机器内部加入了MagSafe磁吸式设计,苹果手机可以直接与其磁吸贴合,其他品牌的手机则可以通过磁吸贴片吸附。实际使用中,得益于N52级别的铷磁铁所提供的强大吸力,无论是连接稳定性、方便程度还是握持手感都要比传统解码耳放小尾巴加磁吸套件的解决方案优秀,可谓大大提升了使用体验。
既然磁吸设计有这么多好处,为何很少看到其他厂家使用?原因是像MagSafe这样的强磁体设计容易对电路产生干扰,进而影响到声音的纯净度。更何况为了握持手感,NIPO特意将A100的厚度做的很薄,抗干扰的难度可谓又高了不少。于是NIPO努力攻破技术难点,通过电路布局、材料以及屏蔽技术的全方位处理,最终使得A100在提升了易用性的同时,声底依旧干净澄澈。
除去易用性方面的打磨,A100在硬件、技术层面的努力其实更值得深谈。与NIPO官方交流过的朋友应该都知道,A100的设计初衷,就是剥离N2身上用于操作的部分,打造一款完全服务于声音的音频产品。至于原因,就是为了弯道超车,毕竟HiFi厂家在操作逻辑交互以及系统流畅度方面即使投入再多,终究还是不如手机厂家的优化来的给力。与其在这些方面费心力打磨,求一个“差强人意”,倒不如专注于表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展露实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像是N2身上可以称为核心技术的超线性耳放、电流镜IV转换等技术,NIPO都慷慨的下放给A100,将其视为一台保留了N2核心设计精髓,更加纯粹的音频产品可谓实至名归。
不过,相比于N2,由于剥离了操作与音源部分,A100就需要直面手机产生的电磁干扰以及复杂的USB使用环境,像是质量参差不齐的信息以及时钟问题,都会导致声音的不尽如人意。A100想要做出更纯粹、高质量的声音水准,让“弯道超车”成为现实,就必须解决这些关键节点。
而NIPO的应对手段就是来自ADI ICOUPLER的数字隔离技术以及Accusilicon AS318-Lite Series飞秒级别的低相噪晶振。其中前者可以充分阻断来自手机、电脑等输出端产生的电磁干扰,提供纯净的音频信号;后者则在纯净的信息量基础上,利用全同步模式作为时钟源,对信号进一步校准、整形、再生,从而降低数字信号的抖动和失真,起到提升音源质量的作用。在这两项技术的帮助之下,A100就获得了可靠的数字信号来源,更重要的是,对于手机、电脑等转盘的要求也控制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我实测了多个品牌的手机、电脑,只要不是有明显短板,都对声音的影响不大。
深度保留N2核心架构的硬件设计,自然也就带来了非常相似的声音表现。特别是A100的推力储备,与N2一样属于“量大管饱”的类型。去年测评时,我们就曾评价过N2的最低增益就能把绝大多数的入耳式耳机驱动良好,而A100也继承了这一特点,其低增益下就能将钛铃Plus、铄耳S12ED以及Acoustune Madoo Typ622这类对推力要求颇高的耳机驱动完善,而面对像山灵HW600、HIFIMAN Arya Unveiled、R10P这类平板头戴大耳也能做到游刃有余。诚然这些平板头戴对驱动力的要求并不算特别高,我们也常会给这些产品冠以“便携直推”的名号,但“能推”与“推好”还是有差距的。而且A100展现驱动力的方式也区别于简单的力大砖飞,讲究以丰满、圆润具备立体感的方式将声音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那种充实感、安定感,特别是那种将信息量、密度铺满声场,将各种微小细节安置在该有位置的声场定位能力,以及在保留耳机原本风貌的基础上,增强歌曲临场感的还原能力,都与同类型同尺寸产品拉开了很多个身位。再联想到A100是以如此娇小轻薄的体型达到不输以往使用的那些硕大的播放器、解码耳放的表现,反差感就显得愈发明显。
至于声音风格,A100也是与N2比较相似的,走偏中性,染色不多,相对凸显素质的路数。其三频能量的分配比较均衡,没有哪个频段的能量会过分溢出以彰显表现力。其中,中频人声较为平直,走还原路线,对于声线粗细、密度的处理都算是偏适度均衡的风格,只是适当放大了口型,同时加强厚度,从而使人声听感更加爽朗醇厚。再加上相对于量,更注重质的表达方式,A100就与N2一样可以通过调整耳机搭配起到对特定曲目的适配。除去不适合强调素质,同时音色较冷的耳机之外,对大多数耳机的适配都很高,能在不干涉耳机原本风格的基础上尽可能展现素质和潜力。
但相比于N2那种将细节“纤毫必现”的处理方式,客观讲A100还是要温柔一些的。比如它的高频延伸与细节处理会更强调顺滑,滚降点也相对更早一点,因此能在信息量对比N2不过多降级的基础下,将高频的亮度控制地更容易被接受,同时对于细碎线条的边缘打磨和滋润也会更深入些,听感因此而显得更加细腻、温柔,像是女声的气口吞吐、器乐中镲、铜管还有弦乐的亮度和刺激感都会控制到一个更怡人的尺度上。以我个人口味来讲,A100将素质和听感平衡的比N2要更为恰当,同时对渣音源的容忍度也会更高,更符合手机党、流媒体用户的实际使用环境。
这种风格整体与N2相似,但通过细处打磨从而得到更佳听感的情况,也出现在低频。与N2相比,两者虽然同样强调下潜深度、凝聚感以及回弹速度等质感表现。但客观来讲,A100在自然蓬松还有氛围感的表达能力上其实要胜过N2,显得更宽松温润一些。尤其是对男声醇厚嗓音的表达,低位置喉音、腔音的描绘以及低频乐器的感染力,A100都要比N2强烈,更适合普罗大众的口味。尤其是流行男声,A100所注重的低频感染力、醇厚程度还有密度,都要比强调信息量、风格相对更注重干净澄澈的N2更容易打动人心,欣赏流行歌曲时也就更容易带来沉浸感。当然,这种区别更多是两款产品之间的细节对比,区别也只是些细微表现上的你来我往,因此A100也和N2一样,拥有着出色的低频控制力,即使搭配一些同样侧重低频表现,低频量感稍多些,如达音科川、OpenAudio开阳这样的产品,也不会出现低频浑浊、能量淤积在下盘等不协调问题,能量感、听感张力还有力量感都始终在线。
不过,尽管在易用性和声音完成度方面,我对A100这款产品的评价都很高,但客观来讲,它身上也确实存在些值得进步的空间。比如说它无法在充电时工作,因此没办法使用小尾巴独立供电线,同时连接电脑使用也需要关注电量。好在它的续航时间够长,长时间使用5、6个小时也完全够用,因此记得充电即可。其次在使用一些非常易推的耳机时,暂停、换歌、切歌会有几率出现轻微的爆音(根据朋友研究是因为不同音频码率切换导致),虽不严重,但多少还是有点影响体验,尤其是连接电脑刷视频时会更明显。因此个人建议电脑用户还是搭配头戴或者对推力有一定要求的耳机使用,这样可以将影响控制到最低。比如我个人就会使用山灵HW600、Sivga 雁、森海塞尔HD505这些头戴连接电脑听歌,体验会更好一些。尤其是HW600,那种将信息量铺开,增强细节,提供足够稳定的安定感却又不干涉到HW600本身润感的表现,是许多便携设备无法提供给我的。这也变相说明A100对于头戴的支持丝毫不逊色于入耳式耳机,有望成为头戴玩家更方便的解决方案。
回顾NIPO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我想总结下来其实就是三点:其一是通过娇小的尺寸和磁吸玩法解决了小尾巴产品在连接、携带上的痛点;其二是打磨关键的信息传输和隔离技术,使音源不会成为阻碍音质的障碍;最后再加上自家核心音频技术的下放,就使得A100这款产品成为了一款完成度够高的产品,也是一款足以让NIPO这个声音特长生实现弯道超车的佳作。我认为,如果你习惯使用手机听歌,希望在解码耳放小尾巴这个品类中选择一款小巧、方便、音质还足够高的产品,那么NIPO的A100绝对值得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