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科技前沿|已灭绝的恐狼“复活”了?偷换概念而已
2025年4月7日,一则新闻引发热议,美国巨像生物科学公司(Colossal Biosciences)宣布成功通过克隆和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三只所谓经过基因改造的“恐狼”。他们宣称对发掘到的距今1.3万年前的恐狼牙齿和7.2万年前的恐狼耳骨进行了研究,并提取基因组进行分析,通过对比现存的狼与恐狼的基因差异,锁定了一些决定恐狼独有特征的基因位点。随后,其科研团队从现代狼的血液样本中,分离出胚胎原始细胞(EPC),对其细胞核内14个关键基因进行编辑,以表达20种据说能够代表恐狼性状的特征。
据报道,一共有45枚基因工程改造后的卵母细胞发育成了胚胎,巨像生物科学公司将其植入了两只作为代孕母体的家犬的子宫内。经过65天的妊娠期后,他们按照计划于2024年10月从代孕母亲体内通过剖腹产取出了首批两只雄性幼崽。4个月后,第三只雌性幼崽也以相同的模式诞生。有趣的是,巨像生物科学公司还为这三个小家伙分别起了意味深长的名字,两只雄性的名字来自传说中古罗马城的建立者罗穆卢斯(Romulus)和雷穆斯(Remus),而雌性的名字卡丽熙(Khaleesi)则来自于著名电视剧《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
那么,巨像生物科学公司真的就这样“复活”了恐狼吗?恐怕其中另有蹊跷。
在犬科动物(Canidae)的演化史上,恐狼DireWolf(Aenocyon dirus)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之一。它们生存于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早期,即距今约12.5万年到9500年前。在现存的犬科动物中,犬属(Canis)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人们熟知的狼(Canis lupus)就是犬属的动物。但在演化上,与恐狼所在的恐狼属(Aenocyon)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的实际上是胡狼属(Lupulella),而非犬属。
现今的胡狼属动物只有两种,即黑背胡狼(Lupulella mesomelas)和侧纹胡狼(Lupulella adusta),均分布于非洲大陆。与之相比,恐狼主要分布于北美大陆。因为名字里带了一个“恐”字,许多人常误以为恐狼的体型惊人。其实恐狼并非大得多么夸张,它们的平均体型也就比如今狼的一些北方种群略大一些而已。一直生存到距今1万年左右的恐狼,最终也是被后来居上的狼所取代的。
与恐狼所在的恐狼属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的实际上是胡狼属,现今的胡狼属动物只有两种,即黑背胡狼(左图)和侧纹胡狼,均分布于非洲大陆。
在现存的所有犬科动物中,即使除掉跟着人类遍布全球的家犬(Canis lupus familiaris),分布最广的仍然是狼这个物种。由于分布区域广泛,不同地区的狼形态看起来很不一样,例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狼(Canis lupus arctos)身型壮硕,一身厚实的白色长毛,而生活在从热带荒漠和森林地带的印度狼(Canis lupus pallipes)则身型纤细,一身浅灰的短毛。人们最熟悉典型的狼形象主要来自分布于欧亚大陆北方草原中的狼指名亚种(Canis lupus lupus)。不过即使在同一亚种乃至同一区域的狼个体中,其毛色也会有很大变化,灰色、褐色、黑色、白色的毛常常相互混杂在一起。
回到巨像生物科学公司本身,他们在说明中也指出"并未将古代恐狼DNA实际植入狼的基因组",而是通过对现代狼的基因进行编辑,通过已经比较成熟的克隆技术,由家犬代孕生产,最终培育出了所谓带有“恐狼特征”的狼宝宝。也就是说,这几只幼崽其实并没有携带恐狼的基因,所谓的恐狼复活,只是一种偷换概念而已。别说这三只幼崽是纯种恐狼,甚至说它们是狼与恐狼的“混血”后代都不准确。
所以,本质上这三只幼崽依旧还是狼,或者甚至可以理解为是独辟蹊径通过基因编辑产生的新的家犬品种。因为所有的家犬在本质上都依旧属于狼这个物种。人类培育家犬品种的主要方法是定向的选育,例如筛选出具有垂耳、短腿、长毛等某些特定性状的个体,再进行纯化选育,最终稳定性状建立品系。如今这个所谓“恐狼”只不过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筛选和稳定性状而已。
更多有趣知识欢迎关注新民晚报【科技前沿】专版
2025年成立巨像生物科学公司,其最初的目的是“复活”猛犸象,在“复活”恐狼之前,他们还公布过“复活”了所谓“猛犸鼠”。该公司在融资后市值估计超过了100亿美元。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本·拉姆(Ben Lamm)的个人资本也达到了37亿美元。但所谓“复活”灭绝动物并不应该只是为了博眼球的新闻效应。如今,因为人类的影响,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数以万计,人类更应该关注的是切实留存和保护好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地,给我们与其他生灵继续在这颗星球上共存共生的机会与希望。
️作者:何鑫(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