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诊断、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快速精准检测” 是核心需求 —— 传统检测方法如 ELISA(酶联免疫吸附)依赖抗体,存在成本高、批间差异大、稳定性差等问题;而 PCR 等核酸检测虽灵敏,却需复杂仪器与专业操作。近年来,以核酸适体为识别元件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凭借 “高特异性 + 低 cost + 易小型化” 的优势,成为解决这一痛点的关键技术,可实现从小分子化合物到病原微生物的全场景检测。

️一、核酸适体:电化学生物传感的 “理想识别元件”

核酸适体是通过 SELEX 技术筛选出的单链 DNA/RNA,能折叠成特定三维结构与靶标(小分子、蛋白质、细胞等)特异性结合,其核心优势完美适配生物传感需求:

  • 特异性媲美抗体,免疫原性近乎为零:与抗体相比,核酸适体不引发抗药抗体反应,在复杂生物样品(如血清、尿液)中不易受干扰;
  • 易修饰与信号整合:可通过化学合成引入电活性探针(如二茂铁 Fc、亚甲基蓝 MB)或连接纳米材料,直接实现 “识别 - 信号输出” 一体化;
  • 成本与稳定性优势:人工合成成本仅为抗体的 1/10,且耐酸碱、耐高温,常温储存即可,解决抗体 “冷链运输” 的难题。

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则以 “设备简单、响应快速、检测限低” 为特点,二者结合形成的 “核酸适体电化学传感器”,可通过电流、阻抗等信号变化定量分析靶标,完美适配即时检验(POCT)场景。

️二、核酸适体电化学传感器的四大核心应用场景

1. 小分子检测:从 “农药残留” 到 “毒素筛查”

小分子化合物(如黄曲霉毒素、抗生素、TNT)的检测需兼顾 “高选择性” 与 “低检测限”:

  • 研究人员开发 “免标记传感器”:将核酸适体固定在电极表面,靶标结合后适体构象折叠,增大电极表面空间位阻,通过 [Fe (CN) 6] 3-/4 - 探针的阻抗变化定量检测,例如对黄曲霉毒素 B1(AFB1)的检测下限达 1.82 pg/mL,可满足粮食安全筛查需求;
  • 为提升灵敏度,还可引入信号放大策略:如借助核酸外切酶 I(Exo I)实现 “靶标循环”,让单个 AFB1 分子触发多轮信号输出,检测下限降至 0.032 pg/mL,比传统 ELISA 灵敏 100 倍以上。

2. 蛋白质检测:聚焦 “糖蛋白” 的创新信号放大

蛋白质(尤其是糖蛋白)是疾病诊断的关键标志物(如甲胎蛋白 AFP、癌胚抗原 CEA),这类传感器的核心突破在于 “利用靶标自身特性放大信号”:糖蛋白表面的聚糖链含大量顺式二醇位点,可与苯硼酸(PBA)共价结合 —— 研究人员将电活性 Fc 探针(偶联 PBA)直接标记到 AFP 的聚糖链上,无需额外酶或纳米材料,即可实现 AFP 的高灵敏检测,检测下限 0.037 ng/mL;针对治疗性抗体(如贝伐珠单抗),还可构建 “比率型传感器”:以修饰 MB 的适体为固定元件,Fc 探针标记靶标聚糖链,通过 MB 与 Fc 的电流比值消除背景干扰,检测下限达 6.5 ng/mL,兼顾准确性与可重复性。

3. 外泌体 / CTCs 检测:解决 “选择性差” 的痛点

外泌体(肿瘤诊断标志物)与循环肿瘤细胞(CTCs,肿瘤转移监测指标)的检测难点在于 “如何区分同源细胞 / 囊泡”:

  • 传统单适体识别易出现假阳性(如 EpCAM 蛋白同时存在于多种外泌体表面),研究人员采用 “双适体夹心策略”:以一种适体捕获外泌体,另一种适体(修饰金纳米粒子 Au NPs)识别外泌体表面的另一蛋白,通过 Au NPs 的电信号放大,检测下限低至 158 个 /μL,且能区分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
  • 针对 CTCs,借助 “胆固醇 - 磷脂双分子层结合” 将寡核苷酸标记到细胞表面,再通过滚环扩增(RCA)产生含 G - 四链体的序列,结合血红素形成类 HRP 催化体系,实现单个 CTCs 的检测,为肿瘤早期诊断提供可能。

4. 病原微生物检测:应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面对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如新冠病毒、沙门氏菌),这类传感器可实现 “快速筛查”:

  • 针对新冠病毒(SARS-CoV-2),研究人员构建阻抗型传感器:将靶向病毒刺突蛋白的适体固定在电极表面,病毒结合后电极阻抗显著变化,检测下限达 1000 个 /mL,检测时间仅 30 分钟,无需核酸提取;
  • 对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食源致病菌,通过适体捕获后引入银纳米粒子(Ag NPs),利用 Ag 的溶出电流定量,检测下限低至 0.2 CFU/mL,满足食品微生物检测的严格标准。

️三、挑战与未来:从 “实验室” 到 “商业化” 的突破

当前核酸适体电化学传感器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复杂样品(如血清)中的干扰组分易导致假阳性;二是传感器稳定性差,电极表面适体易脱落;三是 POCT 场景需进一步微型化(如集成到试纸条)。

未来的发展方向将聚焦 “跨学科融合”:结合微流控技术实现样品自动前处理,降低人为操作误差;与物联网、AI 结合,开发 “便携式传感器 + 手机 APP” 系统,实时传输数据;利用合成生物学优化适体结构,提升其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定性。

泰克生物提供核酸适体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支持,助力高灵敏检测方案的研发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