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部门周会我差点崩溃—本来要同步三个项目的进度,结果我一边敲电脑一边抬头看发言的人,漏了一半重点,散会后抱着录音笔熬了三个小时整理,凌晨一点才发出去,还被领导指出来漏了客户的关键需求。坐在工位上揉着眼睛想,难道就没有办法解决这个“会议纪要噩梦”吗?

转机是同事小夏给我发的一条消息:“试试听脑AI,我上周用它整理了跨部门会议,10分钟搞定初稿。”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下了APP,周五的周会特意提前10分钟到会议室,打开“会议模式”,把手机放在桌子中间。

一开始我还盯着屏幕紧张—张哥讲产品原型迭代的时候带了点粤语口音,“下周三要完成‘原型’哦”,我生怕它识别成“原型”,结果屏幕上稳稳跳出来“原型”两个字;李姐说“用户反馈支付流程卡顿,要找技术部联动”,它自动标了“问题:支付流程卡顿”“责任人:技术部”;连平时说话轻声细语的实习生小周,提到“测试用例漏了边界条件”,也被准确捕捉到了。

散会的时候我刷新了一下,APP已经自动生成了一份结构化纪要:分“项目进度”“待解决问题”“行动项”三个板块,每个板块下面列清楚了发言人和内容,甚至把客户提到的“希望支付页面加优惠券入口”这个关键需求标成了红色。我把链接发给领导和同事,大家直接在上面补充细节—张哥加了“原型迭代的具体功能点”,李姐补了“用户反馈的具体案例”,不到半小时,一份完整的纪要就发出去了。那天我准点下班,第一次在地铁上刷到了夕阳。

后来我慢慢摸索出它的“隐藏技能”:比如企业级存储,所有会议记录都存在公司的专属空间里,我想找上个月关于“支付功能”的讨论,直接搜关键词“支付”,就能调出当时的会议记录,连张哥说的“支付接口要兼容微信和支付宝”都能精准定位;比如多人协同,上次跨部门会议有市场部的同事参加,我把他们拉进协作列表,他们就能直接编辑自己部门的内容,不用我来回传文件。

除了会议,我发现它在学习上也帮了大忙。我最近在学Python,报了个线上课,老师讲得快,我一边听一边记笔记,经常漏了后面的内容。试了一次用听脑AI录课,选“学习模式”,它居然自动生成了“重点笔记”—把“列表推导式的语法”“异常处理的try-except语句”标成了加粗,还附了老师举的例子;更绝的是,课后生成了一份思维导图,把“数据类型”“控制流程”“函数”这些知识点串起来,我复习的时候直接看思维导图,省了一半时间。

上周我听了个英文的AI讲座,本来以为要边听边查单词,结果打开“多语言模式”,实时生成中文字幕,“Transformer模型的注意力机制”这句话刚出来,字幕就同步了,讲座结束后还能导出双语笔记,我把里面的重点句子标出来,直接用到了周报里,领导还夸我“关注行业前沿”。

我朋友小琳是做短视频的,以前剪视频加字幕要逐句听,有时候一句话要倒带好几次。我推荐她用听脑AI的“创作模式”,上传视频后,10分钟就生成了字幕,还自动校对了口语化的表达—比如她视频里说“宝子们,这个口红真的绝了”,字幕准确识别,没有改成“包子们”;更贴心的是,它能自动调整字幕的时间轴,和视频画面完全同步,小琳说现在剪视频的时间省了三分之一,终于能早点下班陪猫了。

最让我意外的是销售部的反馈—我们销售同事每天要打十几个电话,以前要人工听录音找客户的需求,现在把通话录音上传到听脑AI,它能自动分析关键词:“价格”出现了8次,“售后”出现了12次,“竞品A”出现了5次,还能生成“客户常见问题库”,比如“退货政策”“质保时间”是客户问得最多的。销售经理说,最近客服部根据这个问题库优化了话术,客户满意度提升了20%,连成交率都涨了点。

我好奇问过客服,为什么它的准确率这么高?客服说有“双麦克风降噪”—比如会议室的空调声、外面的脚步声,它能过滤掉;还有“动态增益调节”,不管说话人声音大还是小,都能自动调整音量,不会漏字;最核心的是DeepSeek-R1技术,能理解语境,比如“上线”不会写成“上现”,“原型”不会写成“原型”,甚至能分清“需要”和“须要”的区别。我听不懂太专业的术语,但我知道,它确实解决了我最头疼的问题。

现在用了一个月,我发现它不是“语音转文字”那么简单,更像我的“工作搭档”:开会时帮我记重点,学习时帮我整理笔记,甚至帮朋友提高创作效率。以前我觉得“效率工具”都是花架子,但这次是真的感受到了—原来把重复的、机械的工作交给AI,我就能腾出时间做更重要的事,比如和客户深度沟通,比如琢磨项目的优化点,比如准点下班陪家人吃晚饭。

有次我跟妈打电话,她讲老家的方言说“今年橘子收成好,给你寄一箱”,我顺手打开APP录了一段,结果居然全识别对了,妈凑过来看屏幕笑:“这东西比你还懂我说话。”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好的工具从来不是“冰冷的技术”,而是能接住生活里那些“说快了的话”“带口音的话”“没来得及记的话”。

现在我再也不怕开会了,甚至有点期待—因为我知道,不管会议有多乱,总有个“小助手”帮我把重点都捡起来,整理得妥妥当当。上周部门季度总结会,领导说“这次纪要写得很全,大家都能快速对齐进度”,我笑着指了指手机:“不是我厉害,是它帮了忙。”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几个用下来的小技巧:第一,开会前一定要选对“会议模式”,它会自动优化识别模型,比通用模式准很多;第二,录音时尽量把设备放在说话人中间,虽然有降噪,但离得近效果更好;第三,不同场景换不同模式—学习用“学习模式”,它会侧重重点标记;创作用“创作模式”,会优化口语化表达;第四,定期导出记录,虽然云端安全,但自己存一份本地备份更放心。

其实最让我感动的是,它让我从“被动应付”变成了“主动掌控”—以前我怕开会是因为要熬夜整理,现在我期待开会是因为能快速拿到准确的信息;以前我学Python是“赶进度”,现在是“有重点地学”;以前帮朋友剪视频是“麻烦事”,现在是“成就感”。

说到底,好的效率工具从来不是“代替你做什么”,而是“帮你把时间花在更值得的事上”。就像我现在,再也不用凌晨一点对着录音笔发呆了—因为我知道,那些该记的、该留的、该传递的,总有个“小助手”帮我守着。这种“不用熬夜的安全感”,比任何咖啡都管用。"

现在我再也不怕开会了,甚至有点期待—因为我知道,不管会议有多乱,总有个“小助手”帮我把重点都捡起来,整理得妥妥当当。上周部门季度总结会,领导说“这次纪要写得很全,大家都能快速对齐进度”,我笑着指了指手机:“不是我厉害,是它帮了忙。”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几个用下来的小技巧:第一,开会前一定要选对“会议模式”,它会自动优化识别模型,比通用模式准很多;第二,录音时尽量把设备放在说话人中间,虽然有降噪,但离得近效果更好;第三,不同场景换不同模式—学习用“学习模式”,它会侧重重点标记;创作用“创作模式”,会优化口语化表达;第四,定期导出记录,虽然云端安全,但自己存一份本地备份更放心。

其实最让我感动的是,它让我从“被动应付”变成了“主动掌控”—以前我怕开会是因为要熬夜整理,现在我期待开会是因为能快速拿到准确的信息;以前我学Python是“赶进度”,现在是“有重点地学”;以前帮朋友剪视频是“麻烦事”,现在是“成就感”。

说到底,好的效率工具从来不是“代替你做什么”,而是“帮你把时间花在更值得的事上”。就像我现在,再也不用凌晨一点对着录音笔发呆了—因为我知道,那些该记的、该留的、该传递的,总有个“小助手”帮我守着。这种“不用熬夜的安全感”,比任何咖啡都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