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不成……你是道驹哥?”戴克明忍不住激动地喊了出来。

眼前的男子越看越熟悉,戴克林心头一震,迟疑地开口:“你不会是我堂弟道奎吧?怪不得我一开始就觉得你眼熟。”

“真的是你,道驹哥!”戴克明的声音带着颤抖。

这竟然是阔别十年的重逢。不同的是,当年他们的好兄弟程启文却未能在场。三人情同手足,从小一起长大,不仅是亲缘关系,更是患难与共的伙伴。二十年后,他们又在部队中再次遇见程启文,只是那时,他已经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将军。

这三人分别是戴克林、戴克明和程启文。严格来说,他们并非真正的亲兄弟。戴克林和戴克明是堂兄弟,而戴克林与程启文是表兄弟。但因为自幼一同生活、彼此扶持,他们的情感比亲兄弟更深厚。

戴克林,原名戴道驹,湖北黄安人。他的堂弟戴道奎(后改名戴克明)和表弟程启文比他小两岁。湖北自古就是英雄辈出的地方,辛亥革命的第一声炮响便在这里打响。也因此,这片土地上涌现了无数革命志士。

1928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清洗,大批共产党员惨遭屠杀。戴家与程家因亲缘关系紧密,许多长辈都是党员或进步人士,几乎全家遇难。最终,只有15岁的戴道驹带着堂弟和表弟逃了出来。那时天下动荡,三个孩子只能彼此依靠,在困境中成长。正因如此,他们关系愈发牢固。

少年时期的他们,过早见识了社会的黑暗与残酷,时常受到地主欺凌。所以当听到红军要来“打土豪”时,他们都踊跃报名。可惜因年纪太小,最初没能被收下。直到1929年,戴道奎率先加入红军,随后在乡亲们的推荐下,道驹和启文也先后入党,并进入了第四集团军。

三人因为个头瘦小,被安排从事情报工作。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的情报极为准确,多次帮助红军在黄安地区躲过敌军的重围。随着战斗日益激烈,部队被迫分散突围,三兄弟也因此分开。从那时起,他们改名换姓,分别随不同部队转战四方,很快成长为身经百战的老兵。

1939年夏天,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共第二次合作,新四军应运而生。一次军事会议上,戴克明作为代表参会,恰巧与第三支队的一名参谋同住一室。闲聊间才发现,对方同样来自黄安,名叫戴克林。两人交谈愈久,戴克明越发觉得声音熟悉,于是才有了开头那一幕的认亲场景。十年的分离,竟然在异地重逢,他们紧紧相拥,百感交集。

此后,两人忆起当年的少年时光和并肩战斗的岁月,心中感慨万千。战争无情,他们曾以为此生再难相见,如今命运让他们重逢,自然倍感珍惜。

时间来到1964年,总理亲自签署命令,318名大校同时晋升少将。就在授勋仪式上,程启文意外遇见了两位兄长。他一时没认出两人,因为名字早已更改,但总觉得眼熟,忍不住试探地喊:“道驹哥,道奎哥?”

两兄弟愣了一瞬,随即泪眼回应:“启文,你真的是启文!”三人相顾无言,只能紧紧相拥,泪水模糊了视线。直到那一刻,他们才明白,原来三兄弟早已在同一支队伍里,只是多年未曾遇见。

程启文在1961年晋升少将,三年后,戴克林与戴克明也同时被授予少将军衔。三人少年从军,历经磨难,最终并肩立于荣誉殿堂。这段经历,堪称传奇。

他们虽非亲兄弟,却早已胜似亲兄弟。几十年里,他们同生共死、风雨与共,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为了民族的解放,奉献了全部青春与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