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 记者28日从国家疾控局获悉,目前,全国新冠疫情上升趋势减缓,大多数省份疫情已达高点或呈下降趋势。优势流行株为XDV变异株的第六代亚分支NB.1.8.1,致病力未发生明显变化,疾病临床严重程度未发生明显变化。
据新冠等呼吸道传染病监测结果,2025年3月以来,全国流感等其他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处于低水平,新冠疫情呈现逐渐上升态势。目前,全国大多数省份疫情已达高点或呈下降趋势。
监测结果还显示,疫情存在地区差异,南方省份活动水平整体高于北方省份。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重症人数均未超过前期历次水平,没有对正常医疗秩序造成明显影响。目前临床病例主要以轻症和无明显症状为主。针对新冠病毒NB.1.8.1亚分支,现有检测试剂和药物依然有效。
️ 延伸阅读:个人如何预防新冠?
️一、基础防护措施
1. ️佩戴口罩
️正确选择:优先使用医用外科口罩或 N95/KN95 口罩,确保口罩无破损、在有效期内。
️规范佩戴:金属条紧贴鼻梁,完全覆盖口鼻及下颌,避免频繁触摸口罩外侧。
️及时更换:口罩潮湿、污染或佩戴超过 4 小时后需更换,废弃口罩投入专用垃圾桶。
2. ️手部卫生
️勤洗手:外出归来、餐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 20 秒;无清洁条件时,使用含酒精(≥75%)的免洗洗手液。
️避免接触:避免用手触摸眼、鼻、口,减少病毒通过黏膜传播的风险。
3. ️环境清洁与通风
️定期通风:每日开窗通风 2-3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促进空气流通(冬季注意保暖)。
️消毒重点: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手机、钥匙、桌面等)可用含氯消毒液或酒精湿巾擦拭消毒。
️二、社交与出行防护
1. ️保持社交距离
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封闭的商场、车站等)。
在公共场所与他人保持 1 米以上距离,减少近距离交谈和聚集。
2. ️出行注意事项
️公共交通:乘坐地铁、公交等时全程佩戴口罩,避免接触座位扶手等部位,下车后及时洗手。
️自驾出行:多人同乘时建议佩戴口罩,定期对车内进行通风和清洁。
3. ️减少非必要接触
避免参加大型聚会、聚餐,建议采用线上方式沟通。
收取快递、外卖时佩戴口罩和手套,对外包装进行消毒后再带入室内。
️三、健康管理与增强免疫力
1. ️合理饮食
保证蛋白质(如鱼、蛋、奶、豆类)、维生素(如新鲜蔬菜、水果)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
适量补充水分,保持身体代谢正常。
2. ️规律作息与运动
保证每日 7-8 小时睡眠,避免熬夜,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
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瑜伽等),增强体质。
3. ️疫苗接种
符合条件者及时接种新冠疫苗及加强针,降低感染风险和重症率(具体接种方案遵循当地卫生部门建议)。
4. ️健康监测
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立即进行抗原自测或核酸检测,并主动居家隔离、避免外出。
️四、特殊场景防护
1. ️就医或陪护时
前往医院时全程佩戴 N95/KN95 口罩,避免触摸医院内物品,结束后及时更换口罩并洗手消毒。
陪护人员尽量固定,减少在病区的走动。
2. ️旅行或出差时
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风险等级,避免前往高风险地区。
随身携带消毒用品(如湿巾、免洗洗手液),入住酒店后对房间高频接触表面进行消毒。
3. ️冷链食品处理
处理冷链食品时佩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生食品表面,烹饪时彻底加热(中心温度≥70℃)。
生熟食品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五、心理调节与应急准备
1. ️保持良好心态
避免过度焦虑和恐慌,通过官方渠道获取疫情信息,不信谣、不传谣。
培养兴趣爱好,如阅读、听音乐等,缓解压力。
2. ️家庭应急储备
备足口罩、消毒液、体温计、常用药品(如退烧药、感冒药)等物资。
了解附近医疗机构的联系方式和就诊流程,以便紧急情况下快速反应。
️其他医院查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