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赣州一名患者钟某在网络上发布视频,声称自己在赣南医科大学第 一附属医院就诊时“被割掉了正常器官”,并索要高额赔偿。该视频迅速引发网友关注,短时间内播放量超过百万。医院随即发布官方声明,指出钟某的指控属于“不实信息”,并表示其诊疗行为合规,且经过医疗鉴定机构认定无责任。这场各执一词的纠纷,将医患关系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 一、事件回顾与双方说法

1.患者指控内容:钟某在短视频中声称,自己在赣南医大附院接受治疗后,发现“正常器官被切除”。她描述了自己术后的痛苦经历,并表示医院方面始终没有给出合理解释。视频中,她展示了部分医疗记录和身体部位的照片,呼吁网友关注她的遭遇,并要求医院进行高额赔偿。

2.医院回应声明:赣南医大附院在事件发酵后迅速发布官方声明,指出钟某的指控属于“恶意捏造”。院方表示,整个诊疗过程严格遵守医疗规范,且该病例已经过权威医疗鉴定机构评估,认定医院不存在过错。声明中还提到,患者方面曾提出高达数百万元的赔偿要求,远远超出合理范围。

3.第三方权威鉴定结果:根据医院公布的信息,该纠纷已经过市医学会组织专家鉴定。鉴定专家组成员来自多家三甲医院,通过调阅全部病历资料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一致认为医院的诊疗行为符合规范,手术指征明确,操作符合常规,不存在所谓“切除正常器官”的情况。

女子称被割掉正常器官

️ 二、医疗纠纷中的常见问题

1.信息不对称导致误解:医学专业知识门槛高,患者往往难以完全理解复杂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因沟通不足产生误解。比如某些器官的部分切除或改变可能属于治疗必需,但患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可能误认为是医疗过错。

2.治疗效果与期望落差:医疗行为存在不确定性,即使是最规范的治疗也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当患者对治疗效果失望时,容易将责任归咎于医疗机构。特别是在治疗结果不理想但医疗过程并无过错的情况下,这种落差更容易引发纠纷。

3.网络维权的双面性:短视频平台为弱势患者提供了发声渠道,有助于引起社会关注和推动问题解决。但同时,网络情绪容易一边倒,片面信息可能引发网络暴力。一些不实信息经过传播后,即使最后被证实为虚假,也已经对医疗机构声誉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 三、如何理性应对医疗纠纷

1.通过正规渠道解决争议:我国已经建立了多层次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包括医院内部沟通、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民事诉讼等途径。这些正规渠道相比网络发声更能保障双方权益,也更容易获得公正的处理结果。

2.完善医患沟通机制:很多纠纷源于沟通不足。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患沟通培训,用通俗语言向患者解释病情、治疗方案和可能的风险。同时,患者也应主动了解病情,在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做出医疗决定。录音、录像等资料保存方式也能为后续纠纷解决提供依据。

3.理性看待网络信息:作为普通网友,面对医疗纠纷的网络爆料应保持理性,不轻易下结论。医疗问题专业性强,需要专家评估而非舆论审判。对于未经证实的指控,应当等待权威部门调查结果,避免成为不实信息的传播者。

医疗纠纷中的真相需要专业鉴定而非舆论审判。无论是患者维权还是医院发声,都应当基于事实和证据,通过合法渠道解决争议。在这起“割器官”争议中,我们看到了网络维权的力量,也意识到了不实信息可能带来的危害。唯有加强医患沟通,完善纠纷解决机制,理性看待网络信息,才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避免类似纠纷重复上演。

其他医院查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