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落下新能源“技术护栏” 精准划定技术门槛!出口管制清单的发布,标志着国家安全与全球供应链之间的一种再平衡。10月9日,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宣布自11月8日起对锂电池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这一决定迅速引起了全球产业链的关注。
公告中提到,重量能量密度≥300Wh/kg的锂离子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及其核心生产设备和技术被列入管制清单。这些物项出口前需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申请许可,未经许可不得出境。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解释称,此次列管物项具有明显的军民两用属性,中国此举是依法依规实施出口管制措施,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具体而言,在锂电池领域,重量能量密度大于等于300Wh/kg的可充放电锂离子电池成为管制对象,这代表了当前高端动力电池的技术门槛。此外,卷绕机、叠片机、注液机、热压机、化成分容系统和分容柜等六类制造锂电池的关键设备也被纳入管制范围。正极材料方面,压实密度≥2.5g/cm³且克容量≥156mAh/g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的前驱体及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均受到管控。对于石墨负极材料,则不仅包括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及其混合材料,还涵盖了造粒、石墨化、包覆改性的全套设备与工艺技术。
高端锂电池技术本身就具有军民两用特性,高能量密度电池不仅可以应用于电动汽车,也可用于军事领域的无人机、单兵装备、水下潜航器等。同样,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作为动力电池的核心材料,其制造技术直接关系到电池性能。中国建立的许可审查机制旨在确保合法合规的出口申请能够得到批准。
针对外界关于该管制是否针对特定国家的猜测,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明确表示,相关措施不针对任何国家和地区,并指出各国对具有军民两用特性的技术实施出口管制是国际惯例。此前,中国政府已经向有关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通报,显示了在政策透明度和事前沟通上的努力。同时,中国政府愿意通过双边出口管制对话交流机制,与相关方就出口管制政策和实践开展沟通对话,共同促进合规贸易。
中国在全球锂电池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锂电池产量占全球比重超过70%,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领域的市场份额更高。此次管制将影响全球高端电池供应链布局,特别是能量密度≥300Wh/kg的电池,这是下一代电动车的核心技术目标。特斯拉、大众等国际车企都在积极布局这一领域。全球电池制造商可能面临技术获取障碍,特别是在电池制造设备领域,中国拥有强大竞争力,高端设备出口受限将直接影响国外电池工厂建设进度。另一方面,这也促使国际车企更加重视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通过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来获取先进电池技术。全球动力电池产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11月8日之后,高端锂电池技术与设备的出口将受到更严格的规范,但目的是为了维护全球产供链的稳定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