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的大便是什么样的

2025-05-08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细菌性痢疾患者的大便通常呈现黏液脓血便特征,表现为粪质少、含大量黏液及鲜红色血液,伴随里急后重感。这种症状主要与痢疾杆菌侵袭肠黏膜、炎症反应加剧、肠黏膜溃疡形成、肠道蠕动异常及毒素刺激等因素有关。

痢疾杆菌侵入结肠黏膜后引发急性炎症反应,导致杯状细胞分泌大量黏液,同时中性粒细胞渗出形成脓液。典型大便呈稀水样或糊状,混有灰白色半透明黏液及黄白色脓液,严重时可见鲜红色血丝或血块,血液多附着于粪便表面。

病变主要累及乙状结肠和直肠,肠道吸收功能严重受损,水分和电解质重吸收障碍。粪便量显著减少甚至消失,部分患者仅排出少量黏液脓血混合物,每日排便次数可达10-30次,呈现典型的"空排"现象。

炎症刺激直肠壁神经末梢产生持续便意,但排便后仍有未排尽感。患者常表现为频繁蹲厕却仅排出少量黏液脓血,伴随肛门坠胀疼痛,医学上称为"里急后重",是细菌性痢疾的典型特征。

痢疾杆菌产生的志贺毒素可导致肠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形成多发性浅表溃疡。溃疡面渗血与炎性渗出物混合,使大便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脓细胞及巨噬细胞,严重者可出现地图状溃疡出血。

细菌内毒素作用于肠道神经系统,引起肠蠕动亢进和痉挛性收缩。患者排便前常出现阵发性腹痛,便后暂时缓解,大便多呈喷射状排出,气味腥臭,可能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细菌性痢疾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采用低渣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过渡至少渣半流食。注意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避免摄入牛奶等产气食物。所有餐具需煮沸消毒,便后需用肥皂水洗手至少20秒。恢复期可逐步添加蒸蛋、苹果泥等易消化食物,持续监测排便性状变化,若出现意识改变或尿量减少需立即就医。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