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部获奖纪录片,看美国社会的裂痕与隐痛
“呈现美国现状的真实面貌,对2023年拍摄来说至关重要。”法国导演Auberi Edler在接受凹凸镜的专访时,提到这番话,拉开了她与我们讨论《宾州选战》(An American Pastoral)创作背景的序幕。这部作品不仅获得了2024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还细致描绘了宾夕法尼亚州伊丽莎白镇的一场看似普通的学校董事会选举,成为观察美国社会分裂的重要样本。
### 美国小镇的政治解剖:
田园风光下的撕裂
Edler解释道:“与其去聚焦华盛顿特区的高层政客,不如深入到基层,了解普通美国人如何彼此对立。”这个距离纽约和华盛顿仅两小时车程的小镇,表面上看似平静的选举争端,却展现了美国基层社会的深刻裂痕。“我想展示这种巨大的社会分裂,如何从乡村小镇的基层选举开始发酵,而美国有成千上万个像伊丽莎白镇这样的地方。”通过这样微观的视角,Edler描绘了美国社会裂痕逐渐加深的底层逻辑。
影片聚焦在一场学校董事会选举上,导演选择了非大选年的地方选举题材,因为这类选举在全球范围内很少受到关注。“虽然在大多数国家,普通民众很难直接参与此类决策,但在美国,只要当选,任何没有教育背景的普通人也能成为校董,掌控着关乎孩子未来的课程和资金问题。”Edler指出,尽管这种基层民主本应促进民众参与,但由于低投票率,这类选举反而成为了意识形态争斗的舞台。“在这种选举中,任何能够调动小部分选民的候选人都拥有巨大的胜算,”Edler这样解释道。
影片中的选举争端充满了局部冲突,例如保守派推动禁书运动,指责《追风筝的人》等文学作品为色情读物,而自由派则视其为教育自由的威胁,双方争执不休。这场围绕学校图书馆的争斗,本质上是关于“谁有权定义美国未来”的较量。
### 直接电影:真实的观察与艺术的坚持
Edler讲述她的拍摄方式时表示:“当你在一个小镇呆上一年,每天12小时,最终人们会忘记镜头的存在,而你也融入了这个环境。”她带领极简的三人团队,以最大程度的低干预去捕捉真实。这种拍摄方式在如今的美国社会环境中却也面临挑战:“刚开始,无论是极右福音派还是民主党人,都对镜头有些不安。美国现在的社会氛围非常敏感,很多人甚至不愿意被拍摄,但我们耐心地逐渐说服了他们。”
作为一位有二十年战地记者经验的导演,Edler对直接电影的理解深刻而坚定。她解释道:“这不是新闻作品,而是艺术创作。我并不是带着先入为主的观点去验证什么,而是去观察。”她强调,直接电影的核心在于“纯粹的影像记录”,而且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当你守候在镜头后,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方式能让被拍摄者保持最自然的状态。”她尽量让自己像空气一样存在,而不是通过采访来引导被拍摄者。
Edler进一步强调,“不采访是直接电影的核心原则”。她与极右阵营的人员谈判时曾表示,“他们不理解电影,也不懂直接电影,但我始终强调:我不会强加个人观点,你们可以自由表达,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
### 剪辑中的艺术与伦理
回忆起剪辑过程,Edler表示:“原始素材有300小时,初剪版本长达6小时。”她坦言:“尽管我们认为这些6小时的素材很精彩,但考虑到影片长度的限制,我们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在接近2小时的最终片长时,每次删减都像割肉一样痛苦。然而,这种取舍正是纪录片创作的本质,她指出,剪辑与拍摄同样重要。
她还强调,影片的全球传播价值是她剪辑决策的重要考虑:“我希望通过这部影片,全球观众能够理解美国现在正在经历的社会变动。”为了最大程度地呈现这一点,她放弃了很多“必不可少”的片段,反而更加注重呈现政治分歧和个人故事。
### 战地记者的影像转型
Edler回顾她从战地记者到纪录片导演的转型时笑着说:“我做了20年战地记者,接着又做了20年的纪录片导演。虽然这些经验没有直接帮助我创作故事,但在伊丽莎白镇这样的危险地方,战地经验的确派上了用场。”她也提到,自己的战地经历帮助她获得了保守派群体的信任,“当他们知道我曾是战地记者时,他们对我态度改变,开始尊重我。”
作为一名法国导演,Edler对“外来者”身份也有着独特的理解:“虽然我是法国人,但我的工作经验让我能够自然地融入美国社群。某种程度上,以外国人的身份进入反而容易些。”她打了个比喻:“就像一条能在大西洋和北海之间游动的鱼,我能够自如地适应不同的环境。”
### 对年轻纪录片人的建议
最后,Edler给年轻纪录片导演们的建议充满力量:“无论条件多么艰难,始终要坚持拍摄。即使第一部作品只有100个观众,也要继续拍第二部。最重要的是保持创作热情,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她笑着补充:“说实话,我年轻时最不爱听建议,因为我从来不照做。”
这部影片及其背后的创作理念,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破碎的美国社会,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导演如何在艺术与伦理之间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