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图线上科普】第二十届文津获奖图书推荐 ②

2025-05-25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今天小图继续给大家带来

第二十届文津获奖图书推荐 ②(科普类)

️一起来看看吧!

️01

️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

️— 胡思得 主审,荣正通 著 ️—

《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全景式回顾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攻关之路,讲述二战以来,在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在国力极度薄弱,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几乎空白,科技人员非常短缺的艰苦条件下,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等老一代革命家审时度势、高瞻远瞩、英明决策,钱三强、朱光亚、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等无私奉献、奋力拼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

️02

️漫画脑科学

— (英)尤他·弗里斯、(英)克里斯·弗里斯、(英)亚历克斯·弗里斯 著,(英)丹尼尔·洛克 绘,包爱民 译 —

《漫画脑科学》是一部关于合作神经科学的非虚构类漫画作品,由两位知名的神经科学教授尤他·弗里思(Uta Frith)和克里斯·弗里思(Chris Frith)讲述。在长达60年的职业生涯中,从自由意志和意识,到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弗里斯夫妇重新划定了各自领域的界限。

《漫画脑科学》见证了两位作者对“社会认知”科学的探索与发现,以丰富的案例事实结合生动的比喻还原了脑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以图像的方式探索了当我们以团队形式进行合作时,我们的大脑在发生什么,我们的大脑和意识是如何设计来与其他大脑和意识合作的,引领读者破解比宇宙更为神秘而复杂的大脑之谜。

️03

️星汉灿烂:中国天文五千年

— 李亮 著 —

从古至今,灿烂壮丽的星空一直寄托着人类的梦想,吸引着各地区各民族的目光。其中,中国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传统天文体系,保留了最为系统、完整的天象记录资料,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那么,中国传统天文学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它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曾发挥了什么作用?古代中国曾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天文成就?这些成就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大量历史故事和60多个专题回顾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历程、重大科学成就与贡献,同时通过历史档案、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物等载体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天象记录、科学的星图、精致的仪器、精确的历法以及深邃的天文学思想,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探索未知事物的执着。

读者可以通过天文这个窗口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04

️宇宙的另一种真相

— 严伯钧 著,余晓帆、张晨波、祁晓亮、

廉骉 编著 —

严伯钧联合张首晟基金会及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华人教授共同创作。

用生活中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把前沿硬核知识拆解得明明白白。

用物理知识治好你的精华内耗,拓宽对物理学的认知边界,看懂未来50年科学发展的走向。

️05

️地心之旅:探索山洞、岩穴与地下世界

️— (意)弗朗切斯科·绍罗 著,文铮、李欣怡 译 ️—

从北京到芝加哥再到那不勒斯,在漫游古今艺术中偶遇相似却又不同的人、事、物,感知一段段有血有肉的真实生命。这些因漫游而激发的偶遇和感知,之于巫鸿先生,化作了一种思考和谈论艺术的方法尝试:“漫游、偶遇、感知”。

阅读本书不要求艺术史专业知识——任何对图像有兴趣,愿意使用眼睛的人都是它期待的读者。这当然包括专攻艺术史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但对他们来说本书还有另一层含义,在方法论层次上思考通向“全球艺术史”的路径。

️06

️太空探索通史:从古代世界到星际未来的发现之旅

— (美)罗杰·劳尼厄斯 著,郑永春 增补,

郑永春,刘晗 译 —

近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航天史学家罗杰·劳尼厄斯作品《太空探索通史:从古代世界到星际未来的发现之旅》,该书以全新的视角和引人入胜的叙述,讲述了数千年来人类对宇宙的了解,对为人们所熟知的事件和人物进行了重新评价,生动地呈现了史无前例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古希腊、古罗马和中国古人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的重大天文发现;近几十年来,技术和机械方面的突破,使人类探索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我们自己的星球。

中文版由行星科学专家、卡尔·萨根奖获得者郑永春和翻译学博士刘晗合作翻译。为了让中国读者了解更多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历史与成就,郑永春为中文版撰写了《中国太空探索简史》作为附章。

主办:湖北省社科普及教育(荆州)基地

️温馨提示

️荆州市图书馆地址:

荆州市沙市区荆沙大道188号

(江汉北路与荆沙大道交汇处)

️开放时间:

周一:13:30~20:30

周二-周日:8:30~18:00

国家法定节假日开放时间

(8:30~16:00)

(具体请关注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