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不住了!“可控核聚变”价值洼地,全球最大核电包工头+中央汇金3亿股坐镇,打破国外垄断!
️最新背景催化:
核聚变实验堆建设进入关键节点,鼓励性政策及产业端持续推荐,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政策端:4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原子能法草案,明确提出国家鼓励支持受控热核聚变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全球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到工程化的跨越
中国主导的核心装置突破
中国环流三号(HL-3):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双突破,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温度×密度×约束时间)大幅跃升,标志着我国在高温等离子体控制领域跻身国际第一梯队。
EAST装置:创下1亿摄氏度1066秒长脉冲高约束模运行纪录,为稳态聚变反应堆的长时间运行机制奠定基础。
新奥玄龙-50U:全球首次实现兆安级氢硼等离子体放电,验证氢硼燃料在磁约束条件下的科学可行性,为无放射性废料的清洁聚变路线提供实验支撑。
国际合作里程碑
ITER项目:完成世界最大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全部组件建造,中国研制的磁体馈线系统(被称为ITER的“生命线”)技术复杂度全球领先,为2039年首次氘氚演示试验铺平道路。
技术路线多元化:托卡马克仍占主流(全球159个项目中占比47.9%),但仿星器、直线型装置等新路线崛起,高温超导技术使托卡马克小型化成本降低40%。
️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行业加速的引擎
国家战略升级
中国将可控核聚变纳入未来产业战略,七部门联合发文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出台《聚变装置分级分类监管要求》,规范行业安全发展。
地方层面,上海、安徽、四川等地布局核聚变产业集群,计划2025年核电产业增速超10%,形成“中央-地方”政策合力。
资本涌入与商业化预期升温
全球投资热潮:2024年私营聚变企业累计融资达71.2亿美元(同比增9亿),中国2025年融资额已达17.6亿元,资本类机构投资占比超83%。
国企布局加速:中国核电、浙能电力等通过参股聚变公司(如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前瞻布局,潜在合同规模超20亿元。
商业化时间表提前:超70%企业预计2035年前实现并网发电,中国计划2035年建成聚变工程实验堆,2050年示范电站运营。
️产业链协同与区域集群效应
完整产业链形成
中国已覆盖超导材料、第一壁材料、真空系统等关键环节,ITER项目带动国内企业技术升级,高温超导带材等部件达国际领先水平。
区域集群崛起:合肥(BEST项目)、成都(环流三号)、廊坊(新奥聚变基地)成为技术研发与工程化核心区域。
国际合作深化
中美俄等国科学家在聚变装置研发、材料科学等领域保持密切合作,推动技术共享与标准制定。
中国企业通过ITER等国际项目参与全球分工,提升技术话语权。
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4965亿美元,中国有望凭借技术积累与政策支持占据主导地位。
️相关概念股梳理:
️东方钽业
全球唯一具备铍材全产业链企业,参股公司西材院独家供应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材料。
️永鼎股份
下属东部超导量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良率达90%,应用于EAST及星环聚能装置。
️西部超导
全球唯一具备NbTi锭棒→超导线材→超导磁体全流程生产能力,ITER计划低温超导线材中国唯一供应商。
️安泰科技
全球唯一量产核聚变全系列钨部件,主导偏滤器、第一壁等核心部件研发。
️上海电气
制造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HH-70主机系统,交付EXL-50U真空室。
️最后一家,也是作者为大家挖掘的一家“可控核聚变”价值洼地,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1、公司是️全球最大核电工程承包商,承建华龙一号等三代核电项目,️设备国产化率超90%。
2、在可控核聚变方面,承担ITER核心安装工程,️掌握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建造技术,积累了12项国家专利,具备从实验堆到商用堆的全链条建设能力。
️3、成功研制高功率回旋管、数字孪生系统等核心部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3、股价不足10元,中央汇金持仓3.09亿股,社保基金持仓800万股,吸引了197家机构扎堆重仓,成长逻辑很硬。
风险提示:所述任何观点仅代表个人思路,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最后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