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短时间内如此强大,为什么美国不早点对中国打压呢?
中美的角色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转变也许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在五月的一系列事件中,美国商务部对华为的昇腾芯片实施了新一轮制裁,并威胁称,若发现任何违反者,相关供应链将会被切断。尽管这一措施看似凶猛,但不到24小时,中国便迅速反击,宣布如果有国家或企业配合美国对华为实施制裁,中国将采取报复措施。
这场斗争,似乎像是A家长和C家长之间的较量。A家长的孩子从成绩平平到突然跃居年级第二,谁都看得出这个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这样的孩子,哪位家长不为之骄傲?然而,年级第一的C家长却显得不高兴了,怕自己家的孩子失去第一的位置。于是C家长开始做出威胁,警告其他家长不要让孩子与A家长的孩子有任何接触。这种行为自然激怒了A家长,A家长不仅反驳了C家长的指责,还扬言:“你试试看?”然后环视四周,挑战任何人试图挑衅。气吞万里!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一切反应都有充足的法律依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这为中国的立场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持。
另外,印度与巴基斯坦的空中对抗中,中国的歼-10战机表现相当亮眼,成功击落了三架法国阵风战机、一架苏-30以及一架米格-29。歼-10,这款在中国空军中排位第六的战机,竟然打出了如此辉煌的成绩。此时,歼-20和歼-35的光环似乎也不再那么耀眼了,反而让人重新审视歼-10的实际作战能力。
从这些事件来看,中国与美国的角色似乎正在发生悄然的互换。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感觉呢?
事实上,敏锐的人早在2017年就已经察觉到两国角色的变化。当年,中国和美国都参加了达沃斯经济论坛。中国展现出了一种作为大国的风范,表达了促进全球合作、共赢的声音。中国不仅倡导与各国和睦相处,还提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能更好”的观点,并表示愿意带领世界一同进步。
与此相比,反观美国的态度,显得颇为狭隘,时常退出国际组织,强调“美国优先”,显得十分自私和局限。两个国家的做派、言辞,截然不同。美国为何变成了这样呢?
从美国的长臂管辖政策、对经济全球化的拒绝,到如今频繁的朝令夕改,都能看出美国的反复无常。而令人不解的是,作为全球经济的引领者之一,美国竟然一度反对自己曾推动的全球化,甚至在某些领域逐渐表现出孤立主义的倾向。
其实,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崛起是近些年的事,但实际上,这个过程早在1949年就已经开始了。建国初期,中国在贫弱的情况下,依然敢于向世界宣告“不”。通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不仅保卫了国家的独立,还成功突破了封锁,逐步从一个农业国迈向了工业国的行列。正是这场战斗为中国赢得了接下来几十年的和平发展期。
进入到1978年,中国迎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并开始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尤其是1979年到1989年的“中美蜜月期”,是中国与美国关系最为亲密的时期。那个时候,苏联是两国关系中的重要因素,也正是苏联解体之后,这段蜜月期才宣告结束。
此后,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渐追赶上来,但美国依然占据全球经济的主导地位。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普遍陷入了经济低迷,而中国则在危机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
特别是到2014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占到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这一切都标志着中国逐渐崛起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到2017年时,中美两国的角色互换开始愈发明显。
美国曾经是世界舞台上最为强大的国家,几百年来几乎一直维持着全球霸权。然而,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永远位居世界的顶端。正如清朝的衰落、英国的没落,未来美国也注定会逐步走向衰退。
然而,美国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早在1980年代,美国经济便显露出下滑的迹象,而进入21世纪后,美国未能为“全球霸主”地位的交接做好准备。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采取了增加对中国的压力、发动贸易战、科技战,甚至军事围堵等手段。这些措施和冷战时期对苏联的做法有着相似之处,但中国与当时的苏联大不相同。
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国家,而是深度融入了全球化的经济体系,甚至比美国还要更加融入全球经济。如今,中国的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且在购买力平价的计算下,已然超过了美国。更为惊人的是,到2030年,中国的GDP预计将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达到美国的两倍。
与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不同,今天的中美较量更多集中在经济领域。经济发展的成就推动了中国的各项现代化建设,反过来又促进了其他领域的快速发展。因此,中美角色的互换是不可逆转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