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毛主席和李政道的合影,注意看李政道坐姿,没再翘二郎腿

2025-05-24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2024年8月4日凌晨2时33分,李政道博士在美国旧金山的家中去世,享年97岁。他曾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一位杰出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尽管李政道是美籍,但他为新中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海复旦大学在发布的讣告中,提到李政道为中国科技事业所做的种种贡献,写道:“作为一个热爱祖国、为国奉献的炎黄子孙,李政道先生始终怀有深厚的祖国情怀和强烈的报国之志,凭借其卓越的科学眼光,推动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助力中国高能物理的飞跃发展;他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的创建倾注心力,发起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并提议建立博士后制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机制,为中国科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政道去世的消息传回国内后,他与毛主席的合影再次成为热门话题。这张照片拍摄于1974年5月30日,那时毛主席已是81岁高龄,身体明显变得虚弱。毛主席坐在沙发上,衣着中山装,表情虽然疲惫,却依然显得十分庄重。李政道则显得格外恭敬,他端坐在主席旁边,身体微微紧绷,从肢体语言上看,他显然对能与毛主席会面充满紧张与敬畏。值得注意的是,李政道那时不再像与周总理会面时那样翘着二郎腿,这表明他完全没有预料到能够与毛主席如此亲切地交谈。

那时,李政道为何能破例得到毛主席的接见呢?这要追溯到他1974年第二次回国的背景。当年5月,李政道与夫人秦惠?、次子李中汉一起回到了祖国,首先来到上海,参观了复旦大学。在复旦大学的参访过程中,李政道发现学校的基础教育几乎陷入瘫痪,许多学生不在课堂上学习,而是被安排去外面参加劳动。他深感忧虑,认为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新中国的科技人才将面临严重的断层。

深感焦虑的李政道和妻子秦惠?彻夜未眠,最终决定向中共中央写一封关于基础科学教育的建议信,信中提出了自己对中国基础科学人才培养的具体建议。李政道非常重视这封信,写完初稿后多次修改,以确保能够精准表达自己的观点。信的题目是《参观复旦大学后的一些感想》。

1974年5月20日,李政道一行来到北京,住进了北京饭店。在5月22日晚,李政道与老朋友、时任国防科技委副主任朱光亚交谈时,详细叙述了他在复旦大学参访时的感受和担忧,并请求朱光亚将他的建议信转交给周总理和毛主席。朱光亚非常重视,深夜便将信件转交给了周总理。周总理仔细阅读后,认为李政道的建议非常中肯,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于是立即向毛主席汇报。

5月24日,周总理抱病在民大会堂西厅接见了李政道一行,邓小平、吴有训、周培源、钱学森等重要科学家都参与了此次会见,规格极高。在会见中,周总理特别提到:“你写的那篇文章,我让他们把字放大送给毛主席看。今天的会议记录也会送给毛主席看,你的建议可以实验一下。”李政道深受鼓舞,回国后又对建议信进行了补充,写成《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补充说明》,并交给了周总理。

根据李政道的原计划,他将于5月30日离开北京。然而在5月30日清晨,他接到了一个电话:毛主席将在中南海接见他。于是,李政道与毛主席的会面成为了历史性的时刻,这也留下了前述的照片。毛主席在会见中肯定了李政道的建议,并表达了自己的支持。次日,《》对此事进行了专门报道,标题为《毛主席会见李政道博士》。

经过这次会见,李政道深受激励,此后他多次回国,参访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并多次呼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他还特别提到,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应当受到高度重视。关于人才培养,李政道曾提出过一个独到的建议:“理科人才可以像文艺和体育人才一样,从小培养。可以参考选拔和培养芭蕾舞演员的方式,从全国范围内挑选少数具有潜力的少年,约十三四岁左右,送到大学进行专业训练。”

197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第一个“少年大学生集中培养基地”,即今天的“少年班”。李政道在这一项目的创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也一直非常关心“少年班”的发展。202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迎来成立45周年庆典,李政道亲笔题词:“庆贺科大少年班45周年”。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1月24日,李政道的骨灰被安葬在苏州吴中东山,他与夫人秦惠?永远地安息在一起,圆了他叶落归根的心愿。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