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编织科技防震减灾安全网

2025-05-20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

山西地震台测震预警大厅里,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分析研究。

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中,太原地震监测中心站选手史舒婷正在进行介绍。

地震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自然灾害之一,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安全挑战。

当下,随着地震监测预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我省正在构建起一张由科技创新编织的防震减灾安全网,有效提升地震灾害应对能力,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科技尖兵”助力

高效精准救援

谈及地震破坏,需要先弄清楚两个问题,一个是地震震级,一个是地震烈度。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表示地震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会产生多个烈度,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越近,烈度越高,破坏越严重;离震中越远,烈度越低,破坏越轻微。例如,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震级7.8级,唐山本地震中烈度达11度,天津市烈度为8度,北京市烈度为6度,不同的烈度反映出不同的破坏程度。

当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如何开展救援?

“2025年1月7日,6.8级地震突袭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刹那间,大地剧震,房屋垮塌,地震模拟室中的恐怖场景,在这片高原真实上演。定日县地处高原高寒地带,环境恶劣。震中10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4471米,冬季酷寒、温差极大,公共交通设施远不如平原地区完善,部分区域救援人员难以靠近侦察,救援工作一度受阻。还能再向震中靠近1公里吗?”太原市青年宫地震科普馆防震减灾知识讲解员张屹枫正在进行讲解,台下,众多观众被她的讲解内容所吸引。

张屹枫继续说道:“就在所有人感到艰难无助时,一阵巨大的轰鸣声划破了恐惧氛围,一名坚毅勇猛的‘科技尖兵’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飞赴震中,为受困百姓带来了希望。”

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4.2吨,航程长达5500公里,续航时间达20小时,能突破高海拔、极寒、复杂地形的阻碍,在断电、断网、断路的绝境中架起“空中生命通道”,实现灾情监测、通信中继、精准空投三位一体功能,为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让抗震救灾工作更科学、更及时。早在2025年河南郑州特大暴雨、2022年四川泸定强烈地震时,它就已冲锋在前,用科技的力量为受灾群众撑起了生命的保护伞。

张屹枫感慨:“十几年来,中国无人机技术实现从‘灾情之眼’到‘生命之手’的蜕变。汶川地震时,小型低空无人机仅作为传递信息的‘千里眼’,而如今,翼龙-2H化身全天候‘空中救援指挥官’,中国无人机技术实现了从信息传递到立体救援的跨越式升级,打通了应急救援的‘最后一公里’,让黄金救援72小时发挥最大效能。这不仅彰显了大国重器的使命担当,更是科技强国的实力印证。”

相信在未来抗震救险征程中,中国将打造更多“科技尖兵”,我省也将充分运用这些先进设备,助力高效精准救援,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数据化台网

提升快速预警能力

5月9日,在省地震局的监测大厅里,大屏幕上正实时跳动着地震监测数据。山西地震台研究员李冬梅介绍:“这是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山西子项目建成的省级预警中心,该项目共建设台站1096个、省级中心1个、市级信息服务平台11个、服务终端368个,构建了重点预警区的台站间距12千米左右、一般预警区的台站间距47千米左右的高密度综合地震观测网络。”

地震是地球快速释放能量,导致地壳振动并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我们生活的地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绝大部分的地震感觉不到,仅有1%左右的地震可以感觉到。而在这1%的有感地震中,有100次左右的地震对人类形成了灾害。平均来说全球6级以上的较大地震每年发生100余次,7级以上强烈地震每年约发生18次,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每年约发生1至2次,更大震级的地震发生的概率则更小。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依托震中附近的密集地震台网,在震后数秒内快速估算地震影响范围和程度,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目标地之前发布警报,让预测受灾区人们做好应急避险工作,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山西子项目于2024年正式开通地震预警信息服务。李冬梅介绍,随着项目投入运行,我省具备了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和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在地震发生后5—10秒内,向终端用户和特定渠道用户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另外还可实现地震参数速报、地震烈度速报、地震动参数速报、示范信息服务以及数据产品服务等。

据悉,目前我省已经建成运行的对外服务渠道包括11个市级发布平台、368套预警服务终端以及微信小程序三类发布渠道。其中,11个市级发布平台分别部署在我省11个市的防震减灾中心,主要服务于震后快速应急响应。预警服务终端主要服务于政府应急决策、在校师生地震应急逃生和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地震应急安全。此外,通过微信“山西地震预警”小程序,也可方便快捷地获取地震预警信息。

关注地磁测量

用好监测“侦察兵”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块超大号的磁铁,它有地磁北极和地磁南极,可以想象一下,地球的中心就像一个巨大的火锅,里面的铁和镍就像食物一样在高温下翻滚、流动,于是产生了电流,电流又产生了磁场。经过监测,地球的磁感线从南极延伸到北极,形成了一个环绕地球的大磁圈。地磁场这么大,它有什么作用呢?”在近日举行的一场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中,来自太原地震监测中心站的选手史舒婷向现场观众解释了地磁测量在地震监测领域的应用。

位于晋祠博物馆附近的太原地震监测中心站现为国家测震台,也是地磁学科基准台,作为固定台站,它地处山西中部、华北腹部,台址位于交城断裂中段,是我省裂谷沉降幅度最大,地壳结构最复杂的地段,具有独特的地质构造环境,是开展地震监测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理想场所,对于监测、研究我省乃至华北的地震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太原地震监测中心站承担着我省的流动地磁监测工作,史舒婷和同事们每年会携带便携式磁力仪走南闯北,翻山越岭,测量各地的地磁数据。

史舒婷介绍:“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地震发生前,地下岩石在巨大的应力作用下会经历复杂的变化,继而引起磁场的变化。简而言之,地震前这片区域的磁场会出现异常波动。为了探究这些信息,科学家发明出多种地磁测量方法,流动地磁测量就是其中的一种,在地震监测领域发挥着独特作用。测量团队会携带专业仪器,在不同的测点之间移动观测,重点测量地磁要素的变化情况。这些测点根据研究需要,灵活分布在不同区域,比如在地震活动频繁的区域、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带,能够有效弥补固定地磁台站监测的不足。”

“流动地磁测量是陆地磁测的一种特殊形式,与固定地磁台站长期在一个地点观测不同,它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我省流动地磁观测分为北、中、南3个测量区域,共35个测点。这些测点北起大同盆地,南至运城盆地,多分布在荒山野岭中,有的在农田中、有的在果树下、有的在河道旁。”史舒婷说,“当前,测点虽然分布得已足够偏僻,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测点还是不同程度地受到一些建设工程的干扰,也让选址愈发困难。作为地震监测人员,我们就是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做好流动地磁观测,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地震监测预警。”

采访中,省地震局局长欧阳承新说:“山西这片古老土地,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也见证了无数次灾难的考验。从汾渭带的地震灾难到应县木塔的抗震奇迹,从古代先民的智慧传承到如今全省地震预警的秒级响应,山西防震减灾事业在科技创新赋能中不断发展。我们无法阻止地震的发生,但可以用科学的力量为生命筑起一道道坚固的屏障;我们无法改变自然的规律,但能用知识光芒驱散灾难阴影。”

本栏图片由山西省地震局提供

本报记者程国媛

点评

以科技之盾抵御自然灾害

地震作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始终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从古至今,无数的地震灾难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伤痛,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先进的地震科技在防震减灾中的关键作用日益凸显,已然成为抵御地震灾害的坚实盾牌。

先进的地震科技是我们防震减灾的核心力量,从监测、预警到工程建设、应急救援,贯穿于防震减灾的各个环节。它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能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安全环境。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地震科技的发展,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国际合作,不断推动地震科技的创新与进步,让科技更好地为防震减灾事业服务,为人类的安全与幸福保驾护航。

对于城市建设和重大工程而言,地震科技更是不可或缺。在城市规划阶段,通过对地下构造的探测和分析,我们能够了解断层分布、盆地结构等地质信息,从而科学规划城市布局,有效避开地震风险较高的区域。对于高楼大厦、桥梁、大坝、核电站等重大工程,地震监测和抗震设计技术则能保障其在地震冲击下屹立不倒。

从张衡地动仪到现代智能预警系统,人类与地震的较量始终是科技创新的试金石。在气候变化加剧、地质活动频发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以科技之盾抵御自然之威,让每一次大地颤抖都不再伴随生命消逝的悲鸣。这既是对科学精神的致敬,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

程国媛

(责编:马云梅、刘_洋)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