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付量2.8万翻倍,争议与热度齐飙,雷军回应产能冲刺战
数据与争议齐飞,谁在撑起小米的爆单体质?
“月销量2.8万,交付要排到明年2月!”小米汽车4月的成绩单一公布,质疑声以及订单量就一起往上蹿,一下子就把屏幕给刷屏了。
一方面,“刹车失灵”“爆燃事故”这类负面消息,让品牌处在了舆论的最前沿;另一方面,用户却拿着长达45周的提车凭证,在工厂外面高兴地拍照留念。
这种充满矛盾的现象背后,藏着新势力造车企业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在订单猛增的同时,产能提升的快慢,成了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这无疑是一场关系到生存与发展的激烈竞争。
一、数据拆解:交付量下滑3.4%,但雷军可能更焦虑另一件事
4月小米交付28,000台,环比下降3.4%;
但仔细看数据便会发现:订单量依旧在急剧地增长。在北京亦庄的工厂展厅内,满满当当都是来看车的人。标准配置版本的提车周期,从年初的31周被拉长至了45周,这也就意味着,当下下单,得等待差不多一年之久。
为何交付量不升反降?核心矛盾是产能天花板。小米一期工厂极限年产能24万辆,平均每月2万台,但4月交付已超2.8万,这意味着工厂正“三班倒”榨干最后一滴产能。
二期工厂6月投产的传闻满天飞,但雷军至今没官宣,反而在微博暗示“该来的会以最好的状态来”。
观点:交付量下滑≠卖不动反而暴露了小米的甜蜜烦恼——订单太多,产能跟不上。
二、用户真实评价:爆款背后,车主到底在为什么买单?
翻遍车主论坛,争议两极分化:
“真香派”:首批车主@自驾游达人晒出国庆返乡体验:“后备箱塞下两个28寸行李箱,底盘升降让乡间小路如履平地。”
另一位车主提到,车机系统“丝滑得就像用小米手机一样”,哨兵模式虽然耗电,可是安全感却被拉得满满的。
“劝退党”:试驾用户@暴躁老哥吐槽 :“转向拨杆太硬、座椅偏运动,开长途硌屁股”。
更有准车主,纷纷抱怨门店的服务较为混乱,“试驾这10分钟,就如同走过了一场形式般”。
核心矛盾点:小米SU7的轿跑定位讨好年轻用户,但家用需求痛点,如后排空间、舒适性仍被诟病。
三、产能生死局:扩产速度追不上订单,小米的“武汉困局”
小米的产能焦虑早有伏笔。北京亦庄工厂设计年产能24万,但2025年销量目标却定在35万,缺口高达11万辆;
更棘手的是,传闻中与东风合作的武汉第三工厂因利益分配问题搁浅,导致产能扩张计划受阻。
雷军的B计划:
北京工厂极限压榨:生产线提速至76秒台,三班制24小时运转;
技术降本:自研电池倒置技术、智能底盘,试图用创新对冲产能不足;
饥饿营销:拉长交付周期制造稀缺感,但风险是用户耐心耗尽转向竞品。
观点:小米的产能困局,其本质乃是跨界造车所交付的学费——知晓互联网流量之事,不过却对汽车制造这一硬骨头有所低估。
四、未来挑战:安全争议与SUV背水一战
3月底的安徽高速事故让小米卷入舆论风暴。尽管官方强调“事故车处于人工驾驶状态”,但公众对智能驾驶的信任度已受冲击。
更大的赌注在6月:首款SUV车型YU7即将上市。这款轴距3米、对标ModelY的车型,被雷军称为“2025年销量关键”
但从上海车展临时撤展这一动作来看,小米对于市场反应表现得极为谨慎——一方面怕会分流SU7的订单,另一方面又担忧舆论会对新品的口碑产生不良影响。。
主观判断:
短期看:小米靠生态粘性(米粉转化率超50%)和性价比(SU7Max配置碾压同级)还能吃红利;
长期看:必须跨过产能、安全、用户服务三座大山,否则可能重蹈某新势力“高开低走”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