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变电站处处彰显 ″雄安质量″ 的深刻内涵

2025-05-18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中国经济报导:初夏的雄安新区,塔吊林立的建设工地上,一座银灰色的 "钢铁堡垒" 正拔地而起。走进 500 千伏雄安变电站新建工程现场,见证这座服务 "千年大计" 的重点工程如何以毫米级精度推进建设,在钢筋铁骨中融入绿色智能基因。

百吨设备实现 "毫米级舞蹈"

在主变压器安装区域,两台总重 132 吨的电抗器正在进行精准就位。直径 3 米的圆形设备在 8 台液压千斤顶的托举下缓缓平移,地面上的激光测距仪实时投射出绿色光束,显示设备与基础预埋件的误差始终控制在 2 毫米以内。

"这相当于让 20 头成年大象在针尖上跳舞。" 项目技术负责人王工介绍,团队采用 "三维建模预拼装 + 智能监控系统",提前在虚拟空间模拟设备运输路径,每个支撑点的受力误差控制在 5 公斤以内。

现场 20 名技术人员通过平板电脑实时接收数据,仅用 45 分钟就完成了常规需要 3 小时的精密对接。

模块化建造刷新 "雄安速度"

变电站外墙正在进行装配式施工,6 米高的仿石纹复合板材通过预制卡槽快速拼接,工人们只需操作电动扳手固定螺栓。这种 "像搭积木一样建变电站" 的模块化工艺,让外墙施工效率提升 40%,建筑垃圾减少 60%。

更值得关注的是建筑设计中的 "雄安元素":米黄色外墙板材融入传统青砖肌理,屋顶采用坡形挑檐设计,与白洋淀畔的古建筑群遥相呼应。"我们在工厂预制时就完成了装饰面层加工,现场无粉尘作业,同时实现建筑风貌与功能需求的统一。" 项目经理李总指着 BIM 模型介绍,整个变电站 85% 的构配件实现工厂化生产,现场作业周期缩短 30%。

智慧电网的 "雄安样板"

作为 "北电南送" 的关键枢纽,这座变电站将承担雄安新区 70% 的电力供应。工程运用 18 项智能建造技术,打造 "会呼吸、能思考" 的智慧变电站。

在智能化控制中心,3D 可视化管理平台实时显示 2000 多个传感器数据,设备温度、震动频率等参数动态更新。

地下管廊内,巡检机器人沿着轨道自动检测电缆状态,红外热成像仪每 10 分钟完成一次全覆盖扫描。"我们构建了从建造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系统,投用后运维效率将提升 50%。" 技术人员演示着模拟停电检修场景,系统能自动生成最优检修路径,规避 80% 的人工误操作风险。

据了解,工程预计 2025 年 6 月投产,将成为国内首个实现 "建筑光伏一体化"" 地源热泵 + 储能 "系统应用的 500 千伏变电站,年节约标准煤 1200 吨,减少碳排放 3100 吨。

站在施工观景台上远眺,变电站与周边的高铁站、生态公园构成现代建筑群落,正成为展示雄安新区" 智能、绿色、创新 " 理念的重要窗口。

从百吨设备的精准对接,到模块化建筑的高效拼装,雄安变电站建设现场处处彰显着 "雄安质量" 的深刻内涵。

这项工程不仅将为新区发展注入强劲电能,更将成为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标杆样本,见证 "未来之城" 从蓝图迈向现实的铿锵步伐。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