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上新”移轴看|新装备:产业更新出好茶

2025-05-16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手持钢叉,工人们抄起鲜叶倒入输送带。经过机采鲜叶分选机的振动和风力分选,单片叶、带有芽头和二三片叶的鲜叶被选出,它们将被加工成瓜片或烘青。其余的鲜叶经杀青、揉捻、烘干等工序,被用于新茶饮的工业用茶。

这套机采鲜叶分选机是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张正竹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成果。对于金寨县五百里茶谷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陆本坤而言,他正是利用这个新装备,充分挖掘茶叶的“价值”。

5月中旬,大别山区的名优茶采摘加工已经进入尾声,但茶厂的生产线并未停工。在对茶树修枝前,茶农们手持采摘机,采下还有“剩余价值”的鲜叶。陆本坤告诉记者,新鲜的嫩叶用作工业用茶太过浪费,且依赖人工采摘成本太高。毕竟仅一天,他就收了茶农4.8万斤鲜叶。

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宁井铭告诉记者,他们团队十年磨一器,从最初的单体装备到初步连成一条生产线,再到生产线数字化控制,“我们的研制一步步贴合市场需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机采鲜叶的综合效益。”宁井铭说,这套装备选出的单片叶加工成瓜片茶,附加值提高了三倍;带芽和二三叶的鲜叶加工成烘青,可以作为花茶的茶胚。

作为茶学领域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宁井铭所在的团队十多年来坚持在生产一线深耕茶产业的科技赋能。

行走在大别山区,山区道路一侧不时出现写有“黄大茶”字样的标牌。作为皖西夏秋茶的代表,黄大茶2010年在全国的产量不到1000吨。而去年,这一数据已经达到3万吨左右,仅皖西就产出约三分之二。

宁井铭介绍说,皖西夏秋茶资源丰富,但由于效益低,茶农采摘和茶厂加工的积极性都不高,2012年,在实验室主任宛晓春的带领下,他们首先发现了黄大茶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效果,继而对黄大茶品质的形成、连续化加工技术、加工装备和新产品开发等开展了系列研究。

“我们研制了一套闷黄装备,通过数字化控制茶叶闷黄时的温湿度等重要指标。”宁井铭说,这套装备成果被转化后,黄大茶质量稳定性得到保证,产量大幅提升。国内一家知名新式茶饮企业以黄大茶为原料推出的新茶饮受到市场认可,“据公开数据,其挂牌上市后的2天里就卖了300万杯,消耗了近50吨鲜叶,茶农直接收入约25万元。”宁井铭介绍道。

对黄大茶的深度开发,直接促进了茶农们致富增收。“以往采茶季主要是3月下旬以后的二三十天,如今夏秋茶有了销售门路,茶农们的采茶时间延长到7月底,每亩茶园增收2000元以上。”陆本坤说。

在拥有40多年制茶经验的陆本坤眼里,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路径是清晰可见的,效益是明显的。茶叶加工从土灶烧柴到燃气替代,随着电力的充足稳定供应,制茶电能替代成了新趋势。

宁井铭说,随着制茶“老把式”们渐渐老去,将“非遗技艺”数字化,实现优质茶的智能化加工是未来方向。近期他们研制出的优质茶智能化生产线,就利用了传感器代替人工经验对一些关键工序进行判断,并实现自动反馈和调控。他希望未来茶叶加工能够实现精准化,按需求定制,以“含科量”更高的新装备助力茶产业的更新迭代。

策划:张紫赟、汤阳

记者:水金辰

统筹:陈倩、聂毅

制作:吴万蓉、韩文哲

鸣谢:国网金寨县供电公司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