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安全新纪元: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免疫的跨越
本报记者 郭冀川
在数据要素市场加速成型、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跨越式突破的当下,网络安全已突破个体隐私保护的范畴,成为打开产业升级路径、重构企业创新生态的核心变量。
在5月14日召开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博览会(下称“博览会”)上,多家科技企业集中展示了数字安全领域的实践案例,勾勒出数字安全产业的新图景,如企业演示的量子密钥分发终端,可将金融数据传输的抗破解能力提升至理论极限;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风险预警系统,正实时监测着百万级物联网设备的异常行为;在反诈体验区,AI换脸检测系统通过微表情识别技术,已实现对深度伪造内容的高识别。
当数字经济跃升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数字安全战略已从技术领域跃升至国家安全屏障与社会稳定基石的高度。北京万里红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万里红”)总裁张小亮对《证券日报》记者说:“我们正在见证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免疫的范式转变,就像给城市装上数字免疫系统。”
️从“被动追责”转向“主动风险管控”
近年来,我国数字安全治理呈现政策密集出台、执行刚性强化的显著特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为立法基座构筑数字法治体系,同时,《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等实施细则相继出台,形成横跨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算法伦理治理的多维监管网络。
这场治理变革中最为深刻的转向,当属从“被动追责”向“主动风险管控”的战略跃迁。被动防御往往是在安全事件发生后进行补救,而主动风险管控则强调在安全威胁出现之前就进行全方位的预防和管控。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通过构建多维监管网络、采用零信任架构和拟态防御等先进安全技术,不仅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已知的安全风险,还能对潜在的新型威胁进行提前预警和防范。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我国数字安全的整体防护能力,也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张小亮在万里红展台向《证券日报》介绍了如何利用数据智能技术提升警务效率、增强公共安全、优化资源分配。他说:“我们正从三个维度构建安全护城河,实现主动风险管控。在操作系统层面,打造‘芯片-硬件-系统-应用-场景’全链条鸿蒙终端解决方案,筑牢信创产业数字底座;在安全防护层面,构建覆盖终端安全、网络安全、电磁防护的立体化保密体系;在政务场景层面,以虹膜识别技术为生物特征密钥,通过百万级特征点提取实现‘人证合一’的毫秒级核验,将身份认证精度提升至百万分之一误识率。”
️前沿技术加速智慧城市建设
️重塑安全行业竞争版图
在此次博览会上,城市数字安全应用范例屡见不鲜。
中科锦智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下称“锦智公司”)展示了“锦绣若朴”(GenuAl)AI能力平台,锦智公司首席技术官梅彦铮向记者介绍,该平台将AI大模型能力与锦绣江山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治理、分析、应用能力进行有机融合,以“AI+DATA(大数据)”全面提升数据自动化治理、人机交互探索分析、决策智能应用能力,赋能公安业务从经验驱动到数智驱动的范式跃迁。
梅彦铮说:“我们希望凭借多模态数据感知能力构建数据感知的天罗地网,以知识图谱与深度学习建模为引擎,解决难以认知复杂信息的底层逻辑,更以AI强化学习驱动的决策中枢锻造智慧警务的‘最强大脑’。”
“大模型正在重塑安全行业的竞争版图。”张小亮对记者表示,从技术层面来看,大模型的场景化落地能够整合碎片化的安全产品,依托其强大的数据分析与智能推理能力,精准洞察威胁、优化攻击响应流程,实现安全防护的自动化升级。
区块链、隐私计算、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也在强力推动数字安全技术的迭代升级。在启明星辰集团合众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展台,公司技术总监陈文波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了数据机密计算平台如何针对数据流通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加工及可信计算。
陈文波说:“授权使用的数据用于计算时,会通过建立加密隧道的方式将数据以密态的方式加载到可信执行环境中,保证数据输入的安全性。在数据任务创建时支持公私钥的管理,使用方通过私钥验证签名后才可下载计算结果,达到只有数据使用方可获取结果的目标。结合多级身份认证、密码管理、访问控制机制,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可以使用数据、模型和查看计算结果。”
深圳市信息服务业区块链协会会长郑定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可信数据空间加速落地,通过隐私计算等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助力金融、医疗等领域数据合规流通。
在技术趋势上,郑定向认为,区块链凭借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特性,在数据存证、身份认证等领域实现突破,例如电子合同存证可全程追溯且无法篡改。抗量子加密将应对量子计算威胁,2025年或成关键行业标配。此外,AI与区块链深度融合,有望推动安全防护智能化,如自动化威胁识别与响应。
(编辑 乔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