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方观察 |“登山神器”爆火,外骨骼机器人会是新风口吗?
️□ 大河财立方 见习记者 郑棋文
科技正在照进现实。
如果说几年前大众对于“外骨骼”的印象还来自《钢铁侠》《流浪地球》等科幻电影,那么现在,作为一种肢体辅助设备,外骨骼机器人已来到人们身边。
五一期间,安徽黄山、山东泰山、江西武功山等多个景区引入了外骨骼机器人作为登山辅助设备,被网友形象地称为“登山神器”“登山外挂”。“无痛登山”“轻松拿捏”——不少游客也在感叹,科技让旅游有了新体验。
事实上,不仅在旅游市场爆火,外骨骼机器人还点燃了资本的热情。
近日,外骨骼赛道明星企业之一的上海傲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已经连续完成两轮融资,资金将推动其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产品量产提速。
紧随其后,来自长沙的优龙机器人有限公司也宣布完成数千万元级战略融资,未来将继续推动柔性外骨骼机器人在智慧医疗康复产业的落地。
而在A股市场,外骨骼机器人概念股金明精机、中超控股曾一度涨停,诸如探路者、精工科技等上市公司也加速布局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新赛道。
一系列事件显示,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的热度正在不断升高。
然而,拨开热闹的表象,朱啸虎式的质疑又再次响起:“登山神器”到底有多神?外骨骼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究竟走到了哪里?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伴随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以及老龄化社会对辅助设备的迫切需求,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迎来了清晰的落地场景。
具体来看,多家外骨骼机器人企业瞄准了养老、户外等场景,将核心消费群体聚焦于热衷徒步、登山的户外运动爱好者,体能渐弱的中老年群体,以及因运动损伤引起身体疼痛的年轻人群。
那么落地效果如何呢?不妨来仔细看下其现实场景的应用。
以泰山景区推出的“登山神器”为例,公开信息显示,这一外骨骼机器人重1.2公斤,采用碳纤维机身与仿生学关节设计,内置的AI系统通过压力传感器与惯性导航模块,能在攀登陡峭的十八盘时自动调节助力强度,为佩戴者节省30%至50%的体力。
在社交平台,有人感慨“爬山像开了外挂”,也有人指出技术层面的不足。有声音表示,外骨骼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安全性能上或也存在隐患——使用者的自身动作与机器运行节奏很难完全同步,机器施加的外力极易破坏身体原有平衡。此外,当机器辅佐运动时,使用者身体感知可能会变得迟钝,停下后反而感到精力被透支。
还有声音提出,外骨骼机器人舒适性与便携性有待提升——在长时间穿戴,机器不够轻便,束缚处会出汗。
不可忽视的是,实验室的完美环境与真实世界的复杂情况存在显著差异。目前,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尚无明确的行业标准,各种性能有待时间的验证。
判断外骨骼机器人是新风口还是虚火,其市场需求、价格与量产规模、技术能力等因素都十分重要。展望未来,外骨骼机器人若想真正敲开消费市场的大门、成为大众生活的实用工具,显然还有一段路要走。
行至风口,外骨骼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势必提速。而正如人形机器人行业所经历的“虚火”阶段,这一赛道真正走向成熟也需降温、沉淀。当社会公众对“登山神器”有更加清醒的认知时,也将倒逼行业从概念炒作回归技术本质。
责编:史健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