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子回忆父亲归国:入关前最危险,妈妈已准备为父亲挡子弹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儿女心中的强国梦始终未曾熄灭,反抗的火焰在百年间从未平息。无数革命先烈为实现国家的富强与民族复兴,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鲜血染红了这片神圣的土地。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唯有追随先烈的足迹,在无尽的艰难困苦中砥砺前行,坚定不移地追求我们的强国梦,不计较个人得失。
这是1987年,钱学森在中国科协代表团访问英国期间,向留学生们讲述的一番话。虽然已过去多年,但这句话至今依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坚定前行的道路。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年轻时曾远赴美国求学,成为美国著名科学家西奥多·冯·卡门的得意门生。提起冯·卡门,不得不提到他与中国的深厚渊源,钱伟长、钱学森、郭永怀等中国科学巨匠都是他的亲传弟子。
在美国留学和工作的岁月里,钱学森凭借刻苦努力,迅速在美国的科学界站稳脚跟。1949年,年仅38岁的他已经成为了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的主任和教授。钱学森不仅在学术上享有盛誉,他的家庭生活也颇为幸福,与妻子蒋英育有一子一女,分别名为钱永刚和钱永真。
尽管在美国的事业蒸蒸日上,生活安逸美满,但当钱学森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他毫不犹豫地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回到祖国。然而,美国当局岂容钱学森轻易回国。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曾直言:“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五个师的兵力。”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冷战背景注定了钱学森归国之路充满重重阻碍。
1950年,钱学森一家准备登船回国时,突然被美国官员拦截,声称钱学森涉嫌试图将秘密科学文件带出国。美方没收了钱学森的八个行李箱,并将他拘押在特米诺岛。在囚禁期间,美国方面使尽了各种手段折磨钱学森,限制他与外界的接触,晚上每隔三分钟就亮一次灯,让钱学森根本无法得到应有的休息。仅仅30天,钱学森体重就减轻了30斤,妻子蒋英看在眼里,心疼得难以言表。
然而,这一切却是“自由”和“科学无国界”口号下的美国所作所为。当消息传出后,冯·卡门和许多加州理工学院的学者纷纷奔走营救,最终,在冯·卡门等人的努力下,钱学森被保释出狱。但即便如此,美国当局仍然对钱学森进行严密监视,软禁他并对他实施监听,限制他自由进出,还要求他每月到移民局报到。
钱学森回国的消息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直到1955年,经过多次抗议和交涉,美国最终同意让钱学森回国。1955年9月,钱学森一家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踏上了回国的旅程。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外交部特别发来了电报,提醒钱学森:“路上小心,不要下船,到了后会有朋友在边境站迎接。”
尽管美国当局同意放行,但他们依然不断制造麻烦。在购买船票时,轮船公司以“头等舱已售完”为由,拒绝让钱学森一家坐头等舱。钱学森毅然选择购买三等舱船票,带着妻子和孩子一起踏上了归国的路途。三等舱的空间十分狭小,直到一位美国女权运动的领袖得知情况后,出面与船长交涉,愤怒地说:“你们就让这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住在三等舱吗?”于是,钱学森一家才得以住进了头等舱。
随着船只离大陆越来越近,钱学森内心激动不已,但他仍然保持警觉。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回忆道:“当船接近罗湖桥时,父亲和母亲商量好,如果发生意外,母亲一定要第一时间保护父亲。”罗湖桥连接深圳与香港,桥面由粗木铺成,桥两端由中英双方的军队和警察把守,严格检查过往旅客的证件。为什么近在咫尺的祖国还要如此小心翼翼呢?
因为当时的香港还是英国的殖民地,罗湖海关是外国反华势力和国民党残余势力渗透的主要通道,敌对势力时常派遣特务进入内地。钱学森很可能在这短短三百米的桥上遭遇暗杀,因此全家人在经过这段路时都心情紧张,时刻准备应对突发情况。钱永刚回忆道:“我们早就商量好了,如果听到枪响,我们就地卧倒,母亲要扑在父亲身上保护他,直到进入祖国的海关,大家才放下心来。”
难以想象,当时钱学森一家在入关前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尤其是妻子蒋英。她为了确保丈夫的安全,准备随时为丈夫挡子弹,甚至甘愿以生命相托。蒋英曾告诉儿子:“如果有危险,我和你都会保护爸爸,因为他的生命比我们的都重要。”这份伟大的母爱和妻子之情,令世人感动不已。
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我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今后,我会将全部力量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中。”钱学森兑现了自己的誓言,回国后,他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的科研事业,参与并主导了中国的火箭、导弹、卫星等重要科研项目,为中国的国防与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导弹之父”。他的事迹永载史册,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辉煌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