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界解码机器人产业爆发前景,产量飙升26%!
科技浪潮正以汹涌之势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在当下,机器人产业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弄潮儿之一。
近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14.8万台,同比增长26.0%。这一显著的产能增长,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我国机器人行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预示着机器人正加速融入各产业,重塑生产格局。
据投融界观察,从地域发展来看,上海、苏州、杭州、宁波等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的机器人产业呈现结构性爆发。杭州、宁波的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62.7%和63.2%,上海增长18.6%。其中,上海把机器人密度纳入统计,重点产业规上工业企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426台(2024年),居世界领先水平。目前,上海正推动万台工业机器人进智能工厂,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产业工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500台。苏州则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大放异彩,其服务机器人产量以165%的增速领跑全国,医疗康养、商业服务等场景加速落地。
(图片来源:千库网)
珠三角地区同样成绩斐然。广州在服务机器人与无人机领域取得突破,2024年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22%,无人机产量增长2.3倍。佛山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产区,早在2023年就提出用3年时间实现产业倍增,至2025年把机器人产业打造成千亿产业集群。整个广东省的工业机器人产量从2019年的4.47万台(套)增长到2024年的24.68万台(套),自2025年起连续五年稳居全国第一。
西南地区的重庆也在积极布局机器人产业。2024年,全市机器人产量突破6万套,实现产值超370亿元。重庆已集聚七腾、华数、川崎等重点机器人企业,汇集机器人国检中心、中国科学院绿色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和平台,形成了涵盖研发、整机制造、检测、系统集成、零部件配套、人才培训和应用服务的机器人全产业链生态。
技术突破是推动工业机器人产能增长的核心力量。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传感器技术的革新,让工业机器人拥有了更敏锐的“感知力”,能够更精准地识别和抓取物体,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
人工智能算法的优化,赋予了工业机器人更强的“思考能力”,使其能够自主规划工作路径、处理突发状况。例如,一些先进的工业机器人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能够快速学习新的生产任务,实现生产流程的自主优化。
投融界CEO邹晴认为,产能增长为机器人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工业机器人产量的增加带动了上游核心零部件,如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产业的发展,促使相关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零部件的性能与质量。下游系统集成商也在与机器人本体制造商的紧密合作中,不断优化系统解决方案,拓展机器人在更多细分领域的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