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团队首创“两性离子脂质体水凝胶技术”,攻克脑胶质瘤手后恢复难题
近日,河南大学河南省脑靶向生物纳米药物重点实验室的脑胶宝团队在脑胶质瘤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成功研发出高效的靶向缓释给药系统,为众多脑胶质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肿瘤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脑胶质瘤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传统治疗方法面临诸多困境。在直接给药过程中,药物在肿瘤局部的有效浓度难以维持,极易被脑脊液冲刷,或被肿瘤细胞外排机制排出,导致治疗效果欠佳。河南大学脑胶宝团队针对这一难题,经过多年深入研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成功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
脑胶宝团队首先对脑胶质瘤直接给药时药物易流失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流动的脑脊液会冲刷药物,使局部药物浓度下降;肿瘤致密的细胞外基质和高间质液压阻碍药物渗透;药物还可能被周围血管或淋巴系统吸收进入全身循环;此外,肿瘤细胞过表达外排泵(如P - 糖蛋白)也会排出药物。
基于上述原因,团队提出了创新的靶向缓释给药系统解决方案。一方面,采用生物降解聚合物,如Gliadel晶片(卡莫司汀植入片),术后将其放置于瘤腔,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维持局部有效浓度;同时研发温敏或pH敏感型水凝胶载体,注射后可在原位凝胶化,延长药物滞留时间,像聚乳酸 - 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水凝胶就能显著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和滞留时间,减少频繁给药,维持有效浓度,提高治疗效果。另一方面,运用纳米载体技术,利用脂质体或纳米颗粒包载化疗药物(如阿霉素),增强药物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降低全身毒性,提高肿瘤靶向性,不过该技术仍需进一步优化载体的生物相容性和代谢安全性。
团队研发的两性离子脂质体是该给药系统的核心创新点。这种脂质体能够包裹治疗药物,并通过其表面的化学键与癌细胞表面的受体靶向结合,确保药物精准作用于肿瘤细胞,避免药物在其他部位流失。此外,团队还开发了一种创新的水凝胶载体,以液体形式直接注射到脑部,注射后在肿瘤部位原位凝胶化,形成稳定凝胶状态,缓慢释放药物,显著延长药物的滞留时间和作用时间。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对肿瘤治疗技术的更高要求,河南大学脑胶宝团队研发的靶向缓释给药系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未来,该系统将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肿瘤治疗中心等多个领域,不仅能为脑胶质瘤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还能为其他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技术支持。
脑胶宝团队深知创新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将持续致力于靶向缓释给药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完善系统性能和功能。未来,团队将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该技术的创新发展,并积极探索其在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