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宣化南门楼,你见过吗
改写后的文章:
在头条号和西瓜视频上有本文的视频版,视频里包含了更多丰富的图片内容,也希望大家支持我的视频创作。有关文章中的图片原图领取方法,我在视频中已经详细说明。
七十年了,它依旧孤零零地屹立在此,怀念着曾经环绕它的三层防御墙。
在我们先前讲述宣化的城墙与城门的那期视频里,我们已经介绍了明清时期宣化城的主要城防系统。但对于这座最为复杂的南门楼,我觉得讲解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大多数展示的都是平面图片,而并非每个人都有极强的方位感。因此,本期视频将结合3D模型,详细讲解南门楼及其周边的城防结构,并在最后为大家提供每张图片的拍摄时间、位置及来源。
之所以专门制作一期视频来讲述昌平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与其他城门相比,南门楼的重要性无可比拟。古代的官府或王府多坐北朝南,因此南门通常是城市最为重要的城门。例如,天安门作为北京皇城的正门,是唯一一个设有五个门洞的城门;再比如大同的永泰门、西安的永宁门、南京的中华门,都是典型的城市防御系统。从这个角度看,宣化的昌平门也是七个城门中最为重要的一座,它的防御工事堪比东土关的四重城墙。其次,相比其他城门,昌平门的历史资料最多,尤其是即便今天的昌平门和拱极楼已经与民国及明代版本大不相同,但它毕竟还保留着。
首先谈谈城楼。现存的拱极楼建于清代,建筑学上通常把明清时期的建筑统称为一个阶段,但实际上两者间差异不小。现今的拱极楼属于一种较为扁平的建筑,整体感觉有些压抑。虽然中国传统建筑并未特别强调立面设计,但作为一座面宽五间的二层楼阁式建筑,拱极楼显得过于低矮。如果你曾在疫情之前登上拱极楼二层的副阶,你会发现站直时视线被栏杆挡住,个子稍高的人甚至会碰到横梁,要想清晰地看到下面的人群,就得弯腰。相比之下,复建的大新门高度几乎与拱极楼一样,但它的设计感明显更好。这种建筑形式,让人不禁觉得清代的拱极楼似乎是匆忙赶工的产物。
拱极楼的初始版本叫“著耕楼”,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这个名字体现了明代宣府镇驻兵寓农的思想,似乎有点像建国初期的建设兵团。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一建筑的样貌,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复原,模拟了明代早期的样子。这个复原并非完全精确,而是大体构建了一个框架,很多细节仍缺乏。这一复原参考了西安、大同的南门和北京正阳门,设计了一个面宽五间、进深一间的重檐歇山顶二层楼阁式建筑。每一层都有副阶和周匝,二层副阶下有斗拱支撑,整座建筑层数从明代来看大概是二层明、三层暗的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视频文稿完成后的半个月,通过与相关专家的交流,我得知现存的拱极楼可能在斗笠损坏后维修时将斗拱拆除,因此屋顶直接落在了柱身上。由此可见,历史上真实的著耕楼很可能就是和现今拱极楼类似的结构,只是可能加上了两层斗拱。
拱极楼建在一个巨大的墩台上,这个墩台就是今天南门楼的城台。建国后,原有的两条登城马道被切断,城墙两侧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因此又在城台西侧重新修建了一条上城的踏步。由于失去了防御作用,城门开设在内外之间已不再重要。
城楼和城台的外面是一个近似正方形、厚重的瓮城。从图纸中可以看出,瓮城的厚度几乎超过了城墙。瓮城的门开设在东侧偏北的位置,至于瓮城是否有闸楼或箭楼,目前并没有相关确凿的资料,因此暂时认为没有。瓮城外面是月城,月城呈现出圆角矩形的形状,除了大新门的月城略显不规则,其它的月城与南门一样非常规整。月城的高度大约为城墙的二分之一,侧面有一个小门,至于其用途尚不明确。主要用于行人进出的门则设在月城的正门,门上有闸楼作为防御设施,和普通的平开门略有不同。
月城外围本应是护城河,但由于南关修建后形成了两个湖,东边湖泊位于现今的体育场位置,而西边则在修建人民公园时成了人工湖的一部分。
继续往外走,是南关城。南关总共有三座城门,分别位于东、南和西,每座城门都有一个小房子,可能是用于控制闸门的设施。东门外还有一个东土关,东土关的墙体与南关不同,它是由土筑成的,并未包砖。在此我们需要解释的是,为什么东土关在地理上形成了不规则的小城关。其实,这是由于宣化的特殊地理位置所致,宣化位于自西向东流的洋河河谷,向东直通京师。历史上,经过宣化的商人多是从东西两方向经过,因此最便捷的通道就形成了现在的南关东门外,逐渐形成了这座土城。
最后,虽然角楼和护城台并不属于南关防御系统的一部分,但它们同样是城防的一大亮点。今天,宣化已经修复了东北和西北角楼,东南角的护城台则保留了一部分夯土墩。从照片上来看,角楼每侧都有六个射击孔,显然它们是为了进行防御和监视敌情而设计的。除此之外,护城台的主要功能则是通过烽火信号迅速通知城内可能的敌情。
视频的主要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最后,想要了解视频中使用的六张重要图片的朋友,可以通过关注我并转发视频来获取原图。我将私信发送给大家,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