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哈罗夫:32岁当院士,物理学家获诺贝尔和平奖,苏联禁止他出国
1975年,苏联物理学家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因其对世界和平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一个物理学家获此殊荣,本身就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更为诡异的是,苏联学术界公开发表声明,强烈抗议授予萨哈罗夫这一奖项。而且,苏联政府不仅禁止萨哈罗夫出国领奖,甚至将他流放到了遥远的地区。这个现象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故事呢?
一、32岁就成院士的天才
萨哈罗夫被誉为苏联的物理天才,这样的天赋并非偶然。作为沙俄时期名声赫赫的律师伊万的孙子,物理学教授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萨哈罗夫的儿子,他的家世背景令人瞩目,而母亲则出自贵族家庭。良好的家族基因与优越的成长环境,以及父母对他科学的熏陶,早早点燃了他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1938年,凭借着过人的才智,萨哈罗夫如愿进入了莫斯科大学物理系,专攻核物理。1941年,德军逼近莫斯科,城市面临严重威胁。为确保安全,莫斯科大学师生迅速被转移到中亚阿什哈巴德,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萨哈罗夫依然顺利毕业,并被分配到乌里扬诺夫斯克的一家兵工厂担任工程师。
随着战争结束,萨哈罗夫重返莫斯科大学工程物理研究院,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伊戈尔·叶夫根尼耶维奇·塔姆,开始了研究生生涯。此时,萨哈罗夫发表了几篇质量上乘的学术论文,逐渐获得物理学界的关注。然而,正当大家都认为他会成为苏联物理学界的璀璨新星时,他却突然“消失”了。
1953年,苏联成功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举国欢庆。赫尔辛基一时传来欢呼声,毕竟这标志着苏联打破了美国在核武领域的垄断,氢弹的成功更是推动了苏联航空事业的进步。而这项巨大的技术突破,正是萨哈罗夫的贡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展开了激烈的核竞赛。美国投下两颗原子弹后,全世界对核武器的破坏性产生了深刻的认知。美国在50年代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核试验,迅速掌握了核武器研发的核心技术。而为了打破美国的核垄断,苏联也加大了核武器研发力度。1948年,萨哈罗夫仅27岁,就被选为原子弹研究委员会成员,参与研发氢弹。
凭借其在氢弹研发上的突出贡献,萨哈罗夫仅用三个月时间便成为了苏联科学院的正式院士。那时,成为正式院士的条件十分苛刻,通常需要先获得通讯院士身份,而绝大部分正式院士都是科研领域的资深泰斗,平均年龄已超过60岁。萨哈罗夫年仅32岁,成为了苏联科学院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此时,他还获得了科学博士学位、社会主义劳动英雄荣誉称号和丰厚奖金,并享受着特权待遇:别墅、豪车、特供食品等一应俱全。
二、诺贝尔和平奖的背后
1961年,苏联在北极圈的新地岛上成功引爆了史上威力最强的氢弹——“沙皇炸弹”。据报道,这次爆炸的威力达到了5000万吨TNT当量,相当于480颗投放长崎的“胖子”原子弹。此举震撼了全球,也进一步巩固了苏联在核竞争中的地位,而“沙皇炸弹”的研制者,正是萨哈罗夫。由于他在氢弹研发中的杰出贡献,萨哈罗夫被誉为“氢弹之父”,并三次接受克里姆林宫的接见。
萨哈罗夫因此获得了丰厚的物质奖励,他的月收入高得惊人,几乎是苏联最低工资的数百倍。然而,尽管身处光辉的科研事业和巨大财富之中,萨哈罗夫的内心却发生了剧变。当看到“沙皇炸弹”威力后,他并没有感到骄傲,反而心情沉重。
最初,萨哈罗夫认为核武器的研发能使苏联和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平等对话,避免战争的爆发。然而,看到两国在制造核武器上的竞赛越发激烈,萨哈罗夫意识到这将带来更多的死亡和环境灾难。作为一名核物理学家,萨哈罗夫深知,核武器的使用不仅会直接摧毁生命,还会给地球带来长期的生态灾难。
1962年,赫鲁晓夫召开了一次科学家会议,萨哈罗夫提议应当停止核试验。然而赫鲁晓夫却完全不理会他的提议,甚至在一次讲话中提到:“萨哈罗夫是个忠于科学、忠于和平的科学家,但我作为国家领导人必须为我们的军事力量负责。”这些话让萨哈罗夫感到绝望,他在日记中写道:“一想到我会成为杀人凶手,我的心就被揪成一团。”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让萨哈罗夫深受触动,他随即写下了《关于进步、和平共处和思想自由的思考》。这篇文章不只阐述了知识分子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还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趋同”的理论,并强烈呼吁苏联改革,建立一个民主、人道、多元的社会。
萨哈罗夫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且被《纽约时报》转载,美国媒体高度评价其为“苏联极权制度的判决书”。然而,这一举动激怒了苏联政府,尽管他们未加严厉处罚,只是限制了萨哈罗夫的军事研究活动。
三、流放与最终释放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萨哈罗夫公开反对,呼吁停止战争。苏联政府最终无法容忍他与官方立场对立的行为,决定撤销他所获得的荣誉,并将他流放到高尔基市。高尔基市位于莫斯科以东250公里,环境极为恶劣,萨哈罗夫只能与妻子一同住在简陋的住所,生活中除了简单的家具外,连电话都没有。克格勃对他们的监控非常严格,所有寄给萨哈罗夫的信件都要经过审查,甚至他写的自传也被没收过两次。
流放期间,萨哈罗夫曾三次通过绝食抗议,最长的一次坚持了178天。尽管如此,克格勃依然强制将他送进医院进行强制进食。就在这时,科学院的领导曾劝他放弃坚守的立场,向政府妥协,但萨哈罗夫坚决拒绝,“如果那样做了,我的良心就会失去自由。”
1986年,萨哈罗夫的生活发生了转机。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突然打电话给他,宣布解除流放,恢复其工作,并鼓励他为苏联的改革贡献力量。萨哈罗夫返回莫斯科后,立即投身民主活动,呼吁停止阿富汗战争,并要求释放政治犯,同时主张大幅减少核武器储备。
1989年,萨哈罗夫成为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出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现多党制。戈尔巴乔夫对此表示支持,尽管最终该提案未获通过。12月14日,萨哈罗夫因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68岁。葬礼上,戈尔巴乔夫亲自带领数万人送别这位真正的知识分子。
四、题外话
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了“八一九事变”,戈尔巴乔夫被软禁。12月8日,苏联宣布解体,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正式辞去总统职务,并将核按钮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萨哈罗夫去世距此不过两年,历史的浪潮也因此彻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