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全球首创技术陆续落地 “湛江造”深海重器加速出海
南方日报讯 (记者/陈思亮 通讯员/欧阳昕)从高空俯瞰,正在开展海试的“湛江湾1号”宛如移动城堡。作为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网箱型工船试验平台,这艘海上“智慧牧场”是湛江深海重器领域的明星装备。
抢占深蓝高地,关键在于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近年来,一系列带着“全球首创”荣誉的海洋科技成果陆续落地,越来越多“湛江造”的深海重器正加速出海。
作为有动力、可移动的深海重器,由湛江湾实验室自主设计研制的“湛江湾1号”引人关注,其适用于南海千米乃至万米水深的全海域养殖,32个奥运泳池大小的养殖水体可以年产2000吨海鲜。
除“湛江湾1号”外,湛江还有众多新一代深远海智能养殖平台。雷州市覃斗镇海域,“海威2号”养殖平台上,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熟练地将饵料抛撒入网箱。水面瞬间热闹起来,一尾尾鳘鱼、军曹鱼腾跃而起,竞相抢食。
如一对“双子星”,“海威1号”和“海威2号”是流沙海域的海上智能养殖平台。以“海威2号”为例,其养殖水体达3万立方米,仅需2名管理员进行日常维护,人工成本节省超过60%。网箱采用桁架式半潜结构,四角锚泊定位,具备强抗风浪能力。平台可搭载太阳能系统、饲料储存等智能设备,实现绿色能源自给与智能化养殖。
把目光转至雷州半岛东部海域,一座红黄两色的“超级网箱”格外显眼。作为湛江市首个深远海养殖创新联合体项目,“恒燚1号”集成了湛江湾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智能化养殖系统,通过大量传感器实时采集气象、水质、鱼类行为等信息,实现环境感知、智能识别、自动投喂与远程数据传输。
拥有全省最长海岸线的湛江,在全省率先完成了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发展规划,奠定了湛江在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发展中的先发优势。
“硇洲族大黄鱼研究中心”揭牌,发布6种海水种业在科研应用中的突破性成果;湛江湾实验室实现“青蟹到黄油蟹”转化率从“千里挑一”到“批量转化”;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投资建设的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即将运营……再造一个“海上新湛江”,港城有目标,有潜力,更有底气。
从海洋牧场规划开发、种苗“芯片”科研攻关,到大型智能化养殖装备投产落地,当前的湛江正系统化推进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发展,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澎湃“蓝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