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点赞“90后”工程师祖象欢:远洋船舶航行更安全,有他的贡献
90后工程师参与研制首套船舶低速机PHM——
远洋船舶航行更安全,有他的贡献
本报记者 王 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我们正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正是年轻一代展示才华、大显身手的好时候。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寄希望于年轻人。”
新时代的产业变革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成为创新创造的主角。从保障远洋船舶安全绿色航行,到为商业航天注入飞天动力,再到构建风光储一体化清洁能源系统……他们扎根一线、把握机遇,以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广阔天地中实现自身价值。
本版今起推出“新产业里的年轻人”系列报道,走近新产业里的年轻奋斗者,看他们如何用智慧和汗水,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书写青春答卷。
——编 者
远洋船舶在大海中航行,一旦发动机出故障,将会面临巨大的危险和损失。如今,中远海特交付的船舶多了一份保障——中船集团中船发动机研制的船舶低速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PHM)。有了它,发动机有什么“风吹草动”都在监测之中,可以提前预警、提前干预。
这份保障的背后,有着中船发动机技术中心副主任工程师祖象欢与团队成员的艰辛付出。
与祖象欢交谈,一搭话,便能感受到这名90后身上的沉稳与专注。他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期间主修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专业,研究课题的主要应用场景就是船舶发动机。2019年,祖象欢入职中船发动机,几年时间,他已成长为公司的业务骨干。
专业对口,可刚入职时祖象欢仍有些不适应。
“最大的落差就是科研和应用的不同。”祖象欢说,“读书时更偏重理论研究,以理论创新为导向;实际工作中,得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以价值创造为导向。”
经历短暂的迷茫,祖象欢逐渐找到了方向。“人们常说学以致用,在工程建设领域,这个感受更强烈。解决具体问题,让人感觉很踏实。”慢慢地,他开始在船舶发动机制造领域展露才华。
PHM在汽车和航空领域应用较成熟,在船舶动力领域还不多。中船发动机项目团队2018年开始研制“船舶低速柴油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祖象欢参与其中时,正是研发攻坚期。
项目面临两个难题:一是远洋船舶主机信息采集传输的问题;二是由于样本数据少,导致的仿真结果与试验不匹配、模型预测精度不佳问题。
“项目团队设计了多种数据采集方案,反复测试,提出了基于4G网络和断点续传技术的数据智能远程传输方案。”祖象欢说,“这个过程数不清失败了多少次,但是大家从未气馁、锲而不舍,在一次次失败中找原因、寻方法。作为团队中的年轻人,我深受感染。”
3年多的时间,项目团队相继攻克总体架构设计、信号采集与传输、数据分析与处理以及软硬件开发等关键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首套船舶低速机PHM,并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实现了该系统的国内首次实船商业应用。
PHM成功交付后,祖象欢又加入低碳零碳发动机的研制中。
在山东青岛海西湾,系列21万吨级巨型散货船准备迎接“绿色心脏”——零碳排放氨燃料发动机,祖象欢和同事们正加紧研发生产。虽然氨燃料降碳效果明显,但对发动机设计、制造和装配精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主机关键零部件上百个,每个都要达到0.01毫米的加工精度。
以“绿色心脏”为代表,低碳零碳船舶动力发展势头正劲,对相关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期待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加入这份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事业。”祖象欢说。
协同发力培育船海人才
于立伟
当前,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变革呈现三大趋势:开发向深远海和极地空间加速拓展,漂浮式海上风电、万米载人潜水器、深海采矿车、极地运输船舶等装备接连问世;绿色低碳化转型加速推进,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潮汐能与波浪能等海洋新能源开发日趋成熟,全球航运业净零排放法规推动氢和氨等零碳燃料发动机、碳捕捉系统等关键技术发展;数字智能化进程不断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海洋工程,推动船舶智能制造、海洋工程数字化运维、无人航行船舶等关键技术快速发展。
在此背景下,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对于复合型、创新型和实践型船海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然而,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培养周期普遍较长,难以快速响应产业端的迫切需求。因此,确立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双主体地位,推动科教与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合作育人,是解决目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矛盾的重要手段。
面向海洋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正以创新驱动和人才筑基为发展路径,产学研用协同发力,在产业变革中实现历史性跨越。
(作者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研室主任,本报记者王沛采访整理)
《 》( 2025年05月03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