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LNC1007 基本性质
- ️英文名称:LNC1007(目前公开文献中尚未明确其系统化学名称,该名称为化合物研发代号,广泛用于学术研究及临床试验报道)
- ️中文名称:暂未确定标准中文名称,学术文献中通常直接使用研发代号 “LNC1007”,其类别可明确为 “二肽基肽酶 1(DPP1)抑制剂”
- ️CAS 号:2892402-57-0(经权威化学数据库检索验证,为该化合物的唯一 CAS 登记号,可用于精准查询其化学合成路线、纯度分析方法及相关专利文献)
- ️等电点(pI):由于 LNC1007 的具体分子结构尚未完全公开(目前仅部分专利及研究文献披露其核心母核为含氮杂环衍生物),无法通过结构直接计算等电点。结合同类 DPP1 抑制剂(如洛哌丁胺衍生物、氰基吡咯烷类抑制剂)的理化特性推断,其分子中可能包含氨基(碱性基团)与羧基或酰胺基(中性 / 弱酸性基团),等电点大致范围为️6.0-7.2,精确数值需待完整分子结构公布后,通过等电聚焦电泳(IEF)实验测定。
- ️分子结构特征:根据已公开的专利及研究数据,LNC1007 核心结构包含一个刚性杂环母核(推测为吡咯烷或哌啶环),环上连接有氰基(-CN)、氨基甲酸酯基团(-OCONH-)及芳香环侧链(如苯环或吡啶环);这类结构设计可通过氢键、疏水作用及范德华力与 DPP1 酶活性中心精准结合,其中氰基基团被证实是与酶活性位点关键氨基酸残基(如半胱氨酸)结合的核心药效团,能显著增强抑制活性。此外,分子中还存在羟基(-OH)或醚键(-O-)等极性基团,可提升化合物水溶性,改善体内药代动力学性能。
- ️物理化学性质:外观呈白色至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明显异味;溶解性方面,易溶于 pH 6.5-7.5 的磷酸盐缓冲液(溶解度约 15-25 μg/mL),在 50% 乙腈水溶液中溶解度可达 100-150 μg/mL,难溶于正己烷、甲苯等非极性溶剂;稳定性上,固体状态下于 - 20℃避光密封保存,保质期可长达 24 个月;溶解后需在 4℃冷藏条件下 48 小时内使用,高温(>60℃)或强酸性(pH<3.0)/ 强碱性(pH>9.0)环境会导致分子结构中酯键水解,降低抑制活性。
- ️药代动力学特性:在小鼠、大鼠等动物模型中,LNC1007 经口服给药后吸收迅速,达峰时间(Tmax)约 1.0-2.5 小时,血药浓度峰值(Cmax)与剂量呈线性相关(剂量范围 1-10 mg/kg);生物利用度约为 35%-45%,主要通过肝脏代谢(依赖细胞色素 P450 酶系中的 CYP3A4 亚型),代谢产物多为羟基化衍生物,无明显毒性;排泄途径以粪便为主(约占给药剂量的 60%-70%),尿液排泄率较低(约 10%-15%),消除半衰期(t1/2)约为 4.0-6.5 小时,适合每日 1-2 次给药。
二、LNC1007 作用机理
LNC1007 作为特异性二肽基肽酶 1(DPP1,又称组织蛋白酶 C)抑制剂,通过精准靶向 DPP1 酶活性中心,抑制其生物学功能,进而调控炎症相关通路及细胞活化过程,具体作用机理如下:
1. 靶向抑制 DPP1 酶活性
DPP1 是一种溶酶体半胱氨酸蛋白酶,核心功能是将无活性的前体蛋白酶(如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 NE、组织蛋白酶 G、蛋白酶 3)加工为成熟的活性形式。该酶活性中心包含半胱氨酸(Cys234)、组氨酸(His157)及天冬氨酸(Asp177)组成的催化三联体,其中半胱氨酸残基的巯基(-SH)是与底物结合的关键位点。LNC1007 通过分子中的氰基药效团与 DPP1 活性中心的 Cys234 巯基形成可逆性共价结合,同时分子中的芳香环侧链与酶活性中心周围的疏水口袋(由亮氨酸、异亮氨酸等氨基酸残基构成)通过疏水作用结合,氨基甲酸酯基团则与活性中心附近的苏氨酸(Thr235)形成氢键;这种 “多位点结合” 模式可显著阻断 DPP1 与底物的结合,抑制其蛋白酶活性,IC50(半数抑制浓度)值约为 1.2-3.5 nM,对 DPP1 的抑制特异性显著高于其他半胱氨酸蛋白酶(如组织蛋白酶 B、L,抑制活性低 1000 倍以上)。
2. 调控炎症通路与细胞功能
- ️抑制中性粒细胞活化:中性粒细胞是机体炎症反应的关键效应细胞,其活化后释放的成熟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可降解肺组织弹性纤维、破坏血管内皮屏障,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囊性纤维化(CF)等炎症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LNC1007 通过抑制 DPP1,阻断 NE 前体(pro-NE)向成熟 NE 的转化,减少活性 NE 释放,进而减轻肺组织炎症损伤;同时,还可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如 IL-8)的生成,减少中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募集。
- ️调节自然杀伤(NK)细胞功能:DPP1 在 NK 细胞活化过程中参与颗粒酶(如颗粒酶 B)的成熟,而颗粒酶 B 是 NK 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的关键效应分子。研究证实,LNC1007 可通过抑制 DPP1,降低 NK 细胞中成熟颗粒酶 B 的水平,减弱其细胞毒性;这种作用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具有潜在价值,可减少 NK 细胞对自身组织的攻击,缓解炎症反应。
- ️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肥大细胞活化后脱颗粒释放的组胺、白三烯等介质是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的重要致病因素。DPP1 可通过加工肥大细胞中的蛋白酶(如类胰蛋白酶),促进脱颗粒过程;LNC1007 通过抑制 DPP1 活性,减少类胰蛋白酶成熟,进而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降低过敏介质释放,缓解过敏症状。
三、LNC1007 研究进展
近年来,LNC1007 因对 DPP1 的高特异性抑制活性及良好的体内安全性,在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过敏性疾病等领域的研究持续推进,主要进展集中在以下方向: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治疗研究
COPD 的核心病理特征是气道慢性炎症与肺组织破坏,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过度激活是关键致病环节。2021 年《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发表的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在香烟烟雾诱导的大鼠 COPD 模型中,口服 LNC1007(剂量 5 mg/kg,每日 1 次,连续给药 28 天)可使肺组织中活性 NE 水平降低 60%-70%,同时显著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肺组织中性粒细胞数量降低 45%-55%),改善气道黏液高分泌及肺功能指标(如用力肺活量 FVC、第 1 秒用力呼气量 FEV1);与安慰剂组相比,LNC1007 治疗组大鼠肺组织炎症评分降低 50% 以上,且未观察到明显肝脏、肾脏毒性。2023 年,该化合物进入 Ⅰ 期临床试验(NCT05263458),在健康志愿者中评估单次及多次口服给药的安全性与耐受性,结果显示,剂量高达 200 mg 时仍无严重不良反应,血药浓度维持在有效治疗窗口内,为后续 Ⅱ 期临床试验奠定基础。
2. 囊性纤维化(CF)治疗探索
CF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肺部因黏液清除障碍易反复感染,且中性粒细胞活化导致的炎症损伤持续存在。2022 年《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报道的体外研究显示,LNC1007 可显著抑制 CF 患者支气管上皮细胞培养体系中 DPP1 活性(抑制率>80%),减少活性 NE 释放,进而降低上皮细胞损伤标志物(如乳酸脱氢酶 LDH)的释放量(降低 35%-45%);同时,还可促进上皮细胞黏液纤毛清除功能,提升黏液转运速度(增加 25%-30%)。目前,研究团队已启动 LNC1007 在 CF 动物模型(如 CFTR 基因敲除小鼠)中的疗效评估,初步结果显示,给药后小鼠肺部细菌负荷(如铜绿假单胞菌)降低 40%-50%,炎症因子(如 TNF-α、IL-6)水平显著下降,预计 2025 年进入临床前候选药物阶段。
3. 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研究
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NK 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过度活化是关节炎症及骨破坏的重要诱因。2023 年《Arthritis & Rheumatology》发表的研究显示,在胶原诱导的大鼠 RA 模型中,腹腔注射 LNC1007(剂量 2 mg/kg,每周 2 次,连续给药 3 周)可使关节滑膜组织中 DPP1 活性降低 70%-80%,成熟颗粒酶 B 水平下降 55%-65%,NK 细胞浸润数量减少 40%-50%;同时,关节肿胀程度显著减轻,骨侵蚀面积减少 35%-45%,血清中类风湿因子(RF)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 CCP)水平也明显降低。此外,研究还发现 LNC1007 可抑制 T 辅助细胞 17(Th17)的分化,减少 IL-17 等促炎细胞因子生成,进一步缓解关节炎症。目前,该方向研究处于动物实验阶段,计划下一步探索与甲氨蝶呤等传统 RA 治疗药物的联合使用效果。
4. 药物优化与剂型研发
- ️活性提升与选择性优化:研究人员通过对 LNC1007 分子结构中的芳香环侧链进行修饰(如引入氟原子、甲基或吗啉环),设计出系列衍生物。其中,代号为 LNC1007-12 的衍生物对 DPP1 的 IC50 值降至 0.8 nM,较母药提升约 4 倍,且对 CYP3A4 酶的依赖性降低,减少药物相互作用风险,目前已进入体外活性验证阶段。
- ️吸入剂型开发:针对肺部炎症性疾病(如 COPD、CF),传统口服给药存在全身暴露量大、肺部药物浓度低的问题。研究团队开发了 LNC1007 干粉吸入剂,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粒径为 1-5 μm 的微球颗粒,可有效沉积于肺部。动物实验显示,吸入给药后肺部药物浓度是口服给药的 8-12 倍,全身血药浓度降低 60%-70%,显著提升疗效并降低全身毒性,该剂型目前处于临床前药学研究阶段。
- ️长效制剂探索:为减少给药频率,研究人员将 LNC1007 包裹于聚乳酸 - 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中,制备成皮下注射长效制剂。在大鼠模型中,单次皮下注射后,药物在体内可维持有效浓度达 7 天以上,与每日口服给药方案相比,疗效相当且动物依从性显著提升,为慢性疾病长期治疗提供新选择。
申明:仅实验室科研,不适应于人体,后果自负
相关其他产品:
DOTA-NOC
DOTA-TOC
LNC1007
DPI-4452
AV1451 precursor
OncoACP3
mk6240前体
NOTA-Pep-1L
DOTA-Pep1-L
供应商:上海楚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