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假期,去电影院赴一场光影之约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10月7日12时05分,今年国庆档(10月1日至10月8日)档期总票房(含预售)已经突破16亿元。
今年国庆档影片在类型丰富度和整体品质上依然保持较高水准,奇幻、动作、战争、剧情、动画、历史、喜剧等多种类型影片同台竞技,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偏好观众的需求。《志愿军:浴血和平》观众基本盘稳固,其良好的市场表现为整体票房走势的平稳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以《志愿军》三部曲等为代表的主旋律题材成功开创了“家国叙事”的商业类型片模式,将宏大的国家历史与鲜活的个体命运紧密交织,用精湛的工业水准和动人的情感内核,打造出既符合主流价值又极具观赏性的作品,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银幕之外,一部电影与一座城市的“双向奔赴”在全国上演。实地探访影视取景地、“跟着电影去旅游”成为众多游客的假期选择。重庆作为热门电影《刺杀小说家2》的取景地之一,成为这个假期的文旅热点。电影构建的异次元世界“云中城”设计灵感来源于重庆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洪崖洞。北京的游客陈曦为了打卡电影里的同款风景专门来到重庆,“‘山城’的独特气质与影片的奇幻氛围很契合,看完电影更能感受到重庆立体而奇幻的城市魅力”。
电影《浪浪人生》主体部分在福建泉州取景拍摄,影片中,晋江、石狮等地的渔港、古村落、海岸线,每一帧都是泉州海洋文化与人文底蕴的生动写照。借助电影热度,不少观众在国庆假期走进泉州,感受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从“热映”到“热游”,大银幕上的光影故事为文旅市场注入蓬勃活力。
“电影+文旅”不是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创新表达,实现产业共赢。国庆节前夕,一场融合电影、市集与青年文化的艺术盛宴在浙江杭州举办,每个摊位都以电影名字命名,游客可以在这里一站式逛、玩、拍、买,体验电影中的同款场景,解锁电影同款美食、服饰、文创等。电影成为拉动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过去,电影票根只是一次文化体验的凭证,如今却成为连接“吃、住、行、游、购、娱”的消费通行证。浙江省以电影票根为媒介,串联美景与美食,推动消费链条延伸;江苏省部分影院推出“电影+民乐表演”“电影+非遗美食”活动,实现“影院赚人气、非遗得传承、观众享实惠”的“三赢”;吉林省推出“跟着电影去旅游”惠民消费券活动,联动全省文旅资源,为市民和游客打造一场集观影、游览、消费于一体的节日盛宴,实现观影消费向文旅体验的场景延伸。
票根经济不仅是一场消费狂欢,更是产业深度融合的体现。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丰富消费业态和场景。今年以来,国家电影局、商务部联合启动“跟着电影品美食”“跟着电影去旅游”“中国电影消费年”活动,充分发挥电影对提振消费的积极作用……一系列政策举措促进“电影+”消费提质升级。
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看来,政策措施的出台,助推电影与线下消费业态融合发展,催生出更多复合型文化消费场景。随着更多创新模式的涌现,电影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将继续为消费市场注入持久活力。
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表示,电影产业正从单一的票房经济向多元消费生态转型,要探索电影IP的多元化开发与新形态表达,巩固电影在文化消费中的重要地位,将“跟着电影去旅游”“跟着电影赶大集”等“电影+”消费方式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日报记者 姜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