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郁馨怡
2025年抖音创作者大会。郁馨怡 摄
你在刷网络视频时,是否被这样的内容戳中过?
活泼开朗的中国女孩逛遍纽约自由女神像、周杰伦歌里的爱丁堡,仿佛把世界地理课本翻成了动态画面;仿生机器人会眨眼抿嘴,睫毛轻颤时像有了人类的情绪;一条一条把原来博物馆看到的古人衣服穿上,让你惊觉“原来古人的开裆裤这样穿”……
这些让你忍不住收藏、分享的内容,背后都有一群名叫“创作者”的人。不久前,2025年抖音创作者大会在浙江海宁的盐官古城-潮乐之城举行,超过1万名创作者带着他们的故事和作品齐聚,从手工复刻古物的慢创作者到用AI搞创意的团队,从专业精深的电影解说者到舞姿丝滑的舞团,这场大会不仅是一场聚会,更揭开了“你刷到的好内容,究竟是怎么来的”的答案。
️爆款创作者他们是谁
不是所有创作者一开始就懂镜头——他们曾是揣着3万块闯世界的学生,是分享家常菜的留学生,是扎堆刷题的学霸,直到某天把“想做的事”装进视频,意外走出了一条专属赛道。
“何香蓓Betty”在分享自己的创作故事。主办方供图
比如一直怀揣着“想要看世界”这颗心的“何香蓓Betty”。2019年暑假,还是19岁的她,告别家人,带着3万块钱,从成都飞到美国,一边在餐厅打工赚路费,一边用手机记录打工旅行的日常,把这次暑期实践的经历以视频的形式分享出来,34期的《香蓓的美国打工旅行》Vlog成了她视频账号的起点。
这两年,她又开启新系列视频“打开书本里的世界”,从大英博物馆到超级火山上的黄石公园,再到见证火山喷发而成的夏威夷岛屿,那些课本里遥远的画面,被她的镜头变得可触可感。如今,她已经有1000多万的粉丝量,其中10多条视频获赞超百万,有网友说:“跟着她的镜头,好像自己也读完了一本世界地理书。”
“U航”在“精选开放麦”舞台分享。主办方供图
而“U航”的故事,藏着硬核和浪漫的反差。2022年,当时还在美国留学的“U航”,还是个在平台上分享自己做各种美食的留学生,如今他已创立科技公司,研发的仿生机器人也给大家带来了震撼。在视频里,当他给机器人装上最后一块头骨,接上小脑模型时,机器人脸部的睫毛轻轻翘起,会眨眼、会抿嘴,仿佛真的有了人类的情感。
在“U航”看来,每个人对机器人表情的解读都不同,当他做机器人表情时,需要有大家的建议和评论,所以会用视频分享研发的进度,“这些进度对粉丝来说是养成系的快乐,但对我来说是视频一直做下去的核心动力。”如今“U航”的账号里既有机器人研发细节,也有学术会议的感悟,成了科技迷的聚集地。
类似的学霸创作者还有“清年阁”,主创创作团队按照“一名学霸+一个知识点+一道例题”的视频结构,不断把更多学霸拉回课堂讲题。账号也成为知识赛道领域的一匹黑马。
这样的创作者有多少?《2025年网络视听内容创作者白皮书》中指出,截至2024年底,短视频创作者账号规模已达16.2亿。
如果给创作者群体画个画像,那么年轻人一定是网络视听创作的主力军。大会上有一组数据:每年持续创作、超过万粉的年轻创作者已达110万。为了让更多年轻人的热爱有处安放,抖音还推出“青年创作者成长计划”,投入超百亿流量覆盖百所高校,预计到2026年底,能帮到50万位像“何香蓓Betty”“U航”这样的年轻创作者。
️什么内容能被看见
尽管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网络视频,但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无论媒体是何种展现形式,内容都是王道。从这次大会公布的数据,也可见一斑:过去一年,抖音优质内容的播放量提升1.6倍,播放时长提升220%,用户在优质内容上花费的时间,是普通内容的17倍。
那么如何算是优质内容?优质内容的共性,从来不是“博眼球”,而是“有价值”——要么帮用户解决问题,要么引发情感共鸣,要么满足好奇心。
“曾嚼子”的创作者摊位。主办方供图
“曾嚼子”的账号就是其中的代表:为了纠正“古人没裤子穿”的误解,她和团队买书籍、查资料,复刻出福州黄昇墓中的开裆裤;为了还原魏晋南北朝的“不聊生髻”发型,她们从博物馆拍摄一些文物照片作为参考,做衣服、研究发型就花了将近半年。
一条“古人开裆裤”视频,播放量超4000万,“很多人评论说‘原来老祖宗穿了几千年裤子’,这就是我们做内容的意义。”“曾嚼子”说,目前她的账号一个月可能只更新两条视频,“但每条都要筹备半年,从布料上浆到家具定制,都得按古人的逻辑来”。
“嘉靖学长-只讲干货”的“一条视频学完高中数学”,发布近一年后收藏量仍在增长,累计被365万用户存进“学习文件夹”;生活记录博主“慕七七”的街头采访视频,因一位老人手写《我的母亲》的真挚情感,分享量突破628万;旅行博主“蓝战非”的环球之旅视频,总播放时长超730万小时,相当于30万人连续看了一天。
收藏代表有用,分享代表共鸣,时长代表精彩。不难发现,这些创作者都在垂直领域深耕。
“心中之城”分享创作故事。主办方供图
但深耕也并非易事。“做内容第八年,我最怕的是有一天写不出东西。”“心中之城”的话戳中了很多创作者。试着转型做体育、芯片、热点解析,结果账号风格混乱,直到他消化掉挫败感,扔掉外界给他的不切实际的期待,重新捡起对“人性情感”的好奇,才慢慢找回了表达欲。
“何香蓓Betty”也有过“至暗时刻”。2026年,她想做房车改造系列,找厂家要了一辆车,约定卖17辆就送她。结果一年过去,一辆没卖掉,房车被收回,账号数据一落千丈,“当时手里只剩不到1万块,心想烧完就回去上班”。她花1000块买了套宇航服,开车去青海黑独山——那个像月球表面的地方,拍了一条视频。没想到,这条“最后一搏”的视频冲上热搜,黑独山成了热门旅行地,“我才发现,原来真诚的内容,总会被看见”。
️酷炫工具让灵感成现实
有心人可能发现,在看短视频的过程中,已经涌现出越来越多的AI内容,有全程依靠AI技术完成的原创作品,随着这些AI技术在创作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化,创作者们还拓展出新的叙事边界、美学语言和艺术风格,从而有了AI创意衍生内容。
AI互动作者交流会的圆桌对话。郁馨怡 摄
今年8月,游客钥匙在游玩过程中被土拨鼠叼走的视频在网络上火了,随即出现了一个名为“土拨鼠旅行家”的视频账号,视频中的主角就是一只土拨鼠,而且所有的内容都是用AI创作的,这个土拨鼠拿着相机在中国各个城市旅行。8月至今,“土拨鼠旅行家”账号以10条视频吸粉1.8万。
浙江文旅是较早将AI融入短视频创作的政务平台之一,不仅开通AI分身功能,更联动江苏文旅打造AI创意短片《让我们荡起双“江”》,该短片播放量达151万次、收获3.5万点赞。“AI不应止于炫技,而是让技术服务优质内容。”浙江文旅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苏超”“浙BA”热点宣传到AI分身小短剧创作,团队始终以“讲好浙江故事”为核心,借助AI弥补素材短缺的短板,成功将线上流量转化为地域文化传播的动力。
在IP运营,AI同样发挥重要作用。花傲天团队借助AI分身合拍功能,解决了此前手工绘制实景素材成本高、效率低的难题,不仅降低创作时间成本,还带动用户自产内容数量大幅增长,进一步强化IP形象。
创作者舞台上的表演。郁馨怡 摄
未来的内容生态会是什么样?或许就藏在这些创作者的镜头里:有AI的酷炫,有文化的温度,有知识的重量,更有热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