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寒露节气 一字之差藏秋意 aspcms.cn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2025年的寒露始于10月8日。《说文解字》中解释:“寒,冻也。”与白露相比,寒露时节气温更低,菊花盛开,大地呈现出深秋景象。

鸿雁南飞是秋天常见的景象。在白露和寒露这两个节气中,鸿雁都被用作物候标识。白露的第一候是“鸿雁来”,而寒露的第一候则是“鸿雁来宾”。从白露到寒露,同一片天空中飞过的都是由北向南的鸿雁,但“来”与“来宾”之间存在微妙差异。“宾”字在甲骨文中形似屋宇下迎客,本义为“客”,《说文解字》中释义为“宾,所敬也”。此处“宾”有“后续者”或“晚来者”的意思。古籍记载,“雁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这一字之差使文字层次分明,描绘出白露时率先南下的鸿雁像主人迎接寒露时姗姗来迟的客人。这种精准的文字运用,体现了古圣先贤对气候变化的敏锐观察。

鸿雁是典型的冬候鸟,白露时节暑气渐消,鸿雁开始南迁。但古人发现雁群南飞是有拨次的。白露时,南迁序幕虽已开启,但天空中的雁阵尚显稀疏。到了寒露,秋深寒重,逐暖南下的雁群气势更大。这与现代观测记录相符。9月初至中旬,候鸟南迁启动,10月上中旬正是鸿雁迁徙高峰。无论是“鸿雁来”还是“鸿雁来宾”,都标志着季节更迭、时序有常。它们通过候鸟迁徙标注秋天的轨迹,提示着顺天应时的生活理念。

从“来”到“来宾”,一字之变展示了先人将自然现象转化为人文符号的独特智慧。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与诗性解读。古人认为鸿雁迁徙有序,呼应人间礼仪规范,赋予其社会伦理属性,并用精准的文字表达“主宾有序”的伦理观。这种关联蕴含着古时“观物取象”的哲学思维,也为现代人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生动注脚。

秋日仰望鸿雁南飞时,映入眼帘的是穿越天幕的自然迁徙,投射心底的是联通古今的文化回响。“鸿雁来”和“鸿雁来宾”简短的物候之语,为“天高云淡”增添了悠长的故事感,那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雁阵仿佛又是一次人与自然的诗意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