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授予美国科学家玛丽·E·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和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领域的发现。这项成果与我们的健康密切相关。
人体免疫系统主要负责抵御外来病原体和清除体内突变细胞、衰老或坏死细胞,维持身体内部平衡。如果免疫系统出现判断失误,将自身正常细胞误认为敌人进行攻击,就可能引发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并非所有人都会患上严重的自身免疫病,关键在于免疫系统的“识别纠错”机制——免疫耐受。免疫耐受分为“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中枢耐受在发育过程中清除识别自身抗原的免疫细胞,从源头减少误攻击;而外周耐受则像“刹车系统”,通过特殊免疫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Treg)来消灭敌人同时保护自身组织。此次诺奖表彰的成果正是围绕这一“刹车系统”的关键发现:坂口志文发现了调节性T细胞,而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和玛丽·E·布伦科则进一步研究了FOXP3基因的作用,确保免疫系统的稳定。
免疫系统的“刹车”不仅限于调节性T细胞,还包括2018年诺奖成果中的免疫检查点通路(如PD-1/PD-L1信号),以及其他外周免疫耐受机制。
这些发现为多种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思路。目前临床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一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通过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IL-2)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生成,帮助恢复免疫平衡;二是助力器官移植,上调调节性T细胞活性以减少排斥反应;三是辅助肿瘤治疗,通过抑制调节性T细胞活性,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的杀伤力。
然而,相关治疗仍面临精准度不足的挑战。例如,针对PD1/PD-L1、CTLA-4等靶点的免疫治疗技术虽然能增强免疫杀伤肿瘤的能力,但可能导致并发自身免疫病。目前,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疗法仅适用于难治性自身免疫病患者,并且使用时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尽管该诺奖成果为疾病治疗指明了方向,但实现安全有效的临床应用还需科学家们持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