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6日,法国总理勒科尔尼向总统马克龙递交辞呈,马克龙接受了这一辞职。勒科尔尼的执政生涯仅持续了27天,创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新纪录。就在辞职前一天,勒科尔尼刚刚完成了新内阁的组建,任命了包括国防部长和经济部长在内的关键职位。然而,这份新内阁名单在短短24小时内便成了无人问津的政治废纸。
这场“昨日组阁、今日辞职”的戏码暴露了法国政坛的混乱与马克龙的执政困境。勒科尔尼接任时,马克龙要求他为决策奠定必要共识,并通过2026年财政预算。勒科尔尼试图保留大部分老班底以求稳定,但新内阁名单公布后,争议迅速爆发。最引人瞩目的是前经济部长布鲁诺·勒梅尔被任命为国防部长。勒梅尔在马克龙任内担任财长达七年,期间法国财政赤字大幅攀升,公共债务占GDP比例高达113%,位列欧盟第三。反对党批评这一任命是“换汤不换药”,极右翼“国民联盟”主席巴尔德拉警告称:“要么变革,要么面对不信任投票”。
内阁其他职位也几乎原封不动:教育部长、海外部长、司法部长等均获留任。左翼社会党威胁称,除非暂停马克龙的养老金改革,否则将否决新政府。就连执政联盟内部的中右翼政党“共和党”也抱怨内阁未能体现变革承诺。表面上看,勒科尔尼的离职源于内阁名单引发的争议,但深层次来看,这是马克龙政治模式的结构性崩溃。马克龙执政联盟在国民议会失去绝对多数已满两年,政府每次施政都如同在雷区中穿行。一位爱丽舍宫前顾问透露,这完全是一场即兴表演,总统已经失去了方向感。马克龙的第二任期沦为无休止的政治救火。
从养老金改革引发的街头怒火到移民法案导致的议会哗变,再到如今总理职位的频繁更换,爱丽舍宫的控制力正迅速消逝。勒科尔尼在任期间唯一的“政绩”是证明了马克龙团队已无法驾驭这个深陷分裂的国家。法国当前的政治僵局根源在于2022年议会选举结果,国民议会形成左翼、中间派、极右翼三足鼎立格局,政府难以推动任何重大政策。去年12月,总理巴尼耶试图动用宪法机制强行通过预算案,遭左翼和极右翼联手弹劾下台。一年之内,四位总理相继上任又下台,每回都是预算难产、国会不信任、总理辞职。
三大评级机构纷纷下调法国评级,借钱成本飙升,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达到3.6%。法国人民还没搞清新总理长什么样,又要记新名字。外媒直言,法国政治陷入停滞,只剩马克龙一人硬撑。2017年,马克龙高喊“跨越左右”,结果得罪了左右两派。2024年,马克龙解散国会赌一把,却让自己成为“跛脚鸭”。现在议会三大块:左、中、右,谁都说不上话。总理成了“背锅侠”,预算砍福利左派掀桌,加税减假日右派暴走。勒科尔尼是他亲手挑的“死忠”,照样秒挂。再换谁?国会还是那拨人,票数一点没少。
这种频率让人想起1950年代第四共和国的混乱时光,那个在12年内更换了22届政府的黑暗时期。巴黎政治学院教授达比指出,法国政治制度是为两党制设计的,现在却要应对多党制的现实。总统有权力却没有议会多数,议会有代表权却没有执政责任,这种错位正在扼杀法国的治理能力。法国“日抛总理”看似离谱,根源是制度傲慢:总统想独揽大权,议会不买账,中间没有缓冲。更可怕的是,现在法国政治陷入了一个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总理频繁更迭导致政策缺乏连续性。每个新总理上任都宣称“新开端”,但最终都因同样的问题摔倒在起跑线上。
这场政治危机的导火索——2026年财政预算草案,本质上是法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勒科尔尼的闪电离职撕开了法国经济最深的伤疤。数据显示,法国公共债务已达GDP的114%,2024年财政赤字率预计为5.8%,远超欧盟3%的上限。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法国已经50年没有实现预算平衡。历任总统都知道必须改革,但都在福利制度的政治铜墙前败下阵来。布鲁塞尔要求紧缩,巴黎街头却拒绝任何形式的福利削减。10月初,巴黎等城市爆发反紧缩示威,数十万人抗议财政政策,社会矛盾一触即发。法国与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利差扩大至86个基点,这个被称为“法国风险温度计”的指标正在发出警报。
勒科尔尼的离职不仅是法国的内政问题,更是欧洲政治危机的缩影。巴黎的持续动荡正在动摇欧盟的根基。法国一直是欧盟发动机之一,但现在这个发动机出现了严重故障。欧盟内部文件显示,布鲁塞尔的官员们已经开始悄悄制定“后马克龙时代”的应对方案。更现实的影响在货币政策领域。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面临两难:既要维持紧缩政策对抗通胀,又要避免给像法国这样的高负债国家造成过大压力。这种走钢丝的游戏还能玩多久,谁心里都没底。
勒科尔尼的27天任期暴露出马克龙执政末期的全部困境:一个缺乏多数支持的总统,一个无法运转的制度,一个拒绝改革的社会,还有一个正在失去耐心的欧洲。马提尼翁宫的下一位主人将面临一个根本性问题:在这个观点极化的时代,究竟谁还能统治法国?是坚持改革的精英,还是迎合民意的政客,或是等待时机的极端势力?当勒科尔尼最后一次走出总理府时,他不仅带走了一个未完成的政治梦想,更留下了一个关于西方民主制度未来的沉重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