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刷手机,无意间点开2013年奚梦瑶给Dior闭场的视频。

我愣是把三分钟的秀来回看了五遍,最后只剩一句感叹:原来“老天爷赏饭吃”长这样。

那会儿她24岁,脸还没现在那么尖,腮帮子有点婴儿肥,却愣是把一条白裙走出了仙气+侠气。

台步快、稳、准,像有人在后面推着她,却又自己握着刹车。

定点那一秒,她下巴微抬,嘴角没笑,却让整个场子瞬间安静——我隔着屏幕都听见自己心跳。

弹幕里一条高赞:“别可惜她后来摔了,先看完她是怎么飞起来的。”

我突然被戳中。

我们这一代人,习惯把“巅峰”当句号。

一说奚梦瑶,就想到维密那一跤,想到豪门婚姻,想到“奚贵妃”。

可回到2013,她就是个从上海弄堂里跑出来的小姑娘,踩着12厘米高跟,一路杀进巴黎,杀成各大牌的“定海神针”。

那时候没人喊她“超模”,她得自己把名字写进秀场名单,写一次不够,就写十次,写到外国编辑能准确发出“Ming Xi”四个音。

我闺蜜在电视台做编导,2014年上海时装周见过她。

回来跟我说:“本人不高冷,候场时啃煎饼果子,渣掉了一裙子,她用手拍拍继续走,走完回来找保洁阿姨借扫把,自己把地扫了。”

那一刻我明白,她“稳”的不光是台步,还有心里那口气。

后来维密摔跤,全网群嘲,热搜挂三天。

她没解释,只回了一句:“对不起,让大家失望了。”

我反而更难过了——摔的是她,疼的却是心里那口气。

现在再看2013的片段,我压根不唏嘘,只觉得踏实:

原来她真的拥有过那么亮的时刻,亮到哪怕后面跌进尘埃,也掩盖不了。

就像我们自己——考过全班第一,就永远记得自己不是学渣;真心被爱过,就永远有底气说“我值得”。

所以别急着把一个人钉在“翻车现场”。

巅峰存在的意义,不是拿来嘲笑跌落,是提醒我们:

“你曾到过那里,就能再去第二次。”

今晚我把那段闭场视频转给刚被公司裁掉的表妹。

附了一句话:

“先别哭,看看她怎么走。摔之前,她先把全场震住了。你也一样,先把自己震住。”

愿我们都能记住自己“飞起来”的样子。

哪怕后面摔得四仰八叉,也能拍拍膝盖,像2013年的奚梦瑶一样,抬头,收肩,继续把下一步走完。

【感谢关注,本文为个人见解,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