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身剧烈颠簸,咸腥的水汽扑面而来,浪花砸在甲板上发出炸裂般的声响。王誉博紧握栏杆,身体前倾,对着镜头大声喊道:“现在潮水速度每秒已超八米,正紧追我们的船!”他的声音几乎被轰鸣的潮声吞没。镜头晃动,水雾弥漫,远处一道白黄相间的水墙如千军万马压境而来——这是2025年10月6日,农历八月十五,钱塘江“一线潮”最汹涌的时刻。王誉博站在船尾,以身体为尺,丈量自然的磅礴。

跟随镜头近距离感受“一线潮”

在公众对现场报道日益期待“沉浸感”的今天,王誉博的这次追潮,已不止是一次常规新闻任务。他选择乘船逆流而上,以第一视角切入潮头,将观众从安全的屏幕外拽入惊涛之中。这一举动背后,是媒体人对真实性的极致追求,也是对“何为新闻现场”的重新定义。当镜头不再只是旁观,而是成为自然力量的一部分,报道本身便成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叩问。

王誉博的报道始于一个朴素的念头:观众需要的不是数据堆砌,而是“身临其境”。他在央视新闻客户端的署名稿件中写道:“我想让所有人闻到这股咸味,感受到那种压迫。”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与摄制组提前数日勘察路线,最终选定盐官至老盐仓江段。此处江面开阔,潮势完整,但风险极高。据杭州市钱塘江防潮安全宣传资料,该区域潮水冲击力可达数吨,曾多次发生观潮者被卷入事故。选择在此拍摄,本身就是一场与风险的博弈。

一位不愿具名的央视新闻编导透露,他们不是冒险者,而是专业记录者。尽管公开信息未披露具体团队构成,但此类重大节日直播通常由前方记者、摄像、导播、安全员及后方编辑协同完成。王誉博的报道视频中,镜头稳定、角度多变,且全程配有安全提示,显示出成熟的团队配合。有业内人士分析,这种级别的现场,绝非单兵作战。背后必有严密预案,包括船只吨位、航线规划、紧急撤离方案等。

即便准备周全,自然的不可控性仍令人屏息。视频中,潮头掠过船尾时,浪花几乎漫过甲板。王誉博在事后补充说明中提到:“那一刻,心跳确实快了半拍。”但他并未后退。这种冷静,或许源于他对新闻使命的笃信。在传统新闻理念中,记者是“历史的见证者”;而在新媒体语境下,他们更需成为“体验的传递者”。王誉博的选择,正是这一转型的缩影——他以身体为媒介,将抽象的“壮观”转化为可感的“压迫”与“震撼”。

值得注意的是,王誉博此前并无公开的高风险报道履历。企业信息平台显示,存在多位同名人士,分别在天津、山西、江苏等地担任企业法人或股东,但与央视记者身份无直接关联。这使得此次追潮报道更显突兀与大胆。有观众在社交平台留言:“他不像在念稿,倒像一个被潮水震撼到失语的普通人。”这种“去职业化”的真实感,恰恰构成了报道的感染力。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部分安全专家提醒,媒体传播需警惕“示范效应”。记者的专业防护,不等于公众可模仿。萧山区防潮办近年持续加强野潮点巡查,正是因“网红打卡”引发多起险情。王誉博的报道虽标注“请勿模仿”,但其画面本身的冲击力,仍可能模糊警示与诱惑的边界。这揭示了一个深层矛盾:媒体需要震撼画面吸引关注,而公共安全则要求克制与距离。

王誉博未就此争议公开回应。他的社交媒体保持沉默,央视内部也未发布后续访谈。但他的选择本身已是一种回答——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唯有极致的真实,才能刺破麻木。他站在潮头,不仅为记录自然奇观,更为唤醒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当“一线潮”成为流量符号,他用身体提醒我们:这不仅是风景,更是力量。

潮水终将退去,但追问不会停歇。媒体该如何平衡震撼与责任?观众又该如何在惊叹之余保持清醒?王誉博的身影已融入浪花,但他留下的问题,正随潮水涌向更远的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