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的昌江黎族自治县境内,有一座核电站不仅提供电力,还生产珍珠。这种珍珠并非由核电站直接产生,而是来自养殖在核电站周围海域的大珠母贝,也称白蝶贝。大珠母贝产的珍珠是珍珠界的珍品之一——澳白。
过去,澳白珍珠主要产地在澳洲,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也有产出,因此有时被称为“南洋珠”。中国的大珠母贝主要分布在温暖的海域,如雷州半岛、海南和台湾等地。由于过度捕捞,大珠母贝已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对水质和环境要求极高,大规模养殖并产出高质量珍珠非常困难,这也是澳白珍珠珍贵的原因。
核电站周围能养殖大珠母贝,是因为核电站的冷却水和温排水为这些贝类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核电站利用核反应堆产生的热量烧水,生成的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随后蒸汽需要重新冷却成液态水以循环使用。沿海核电站通常从周围海域抽取冷却水,冷却后的水再排回大海,称为温排水。这些温排水使核电站周边一小片区域的水温保持温暖,适合大珠母贝生长。
此外,核电站在选址时会选择人烟稀少、水质良好的地方,这也为大珠母贝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更重要的是,温排水带来的水温升高可能会导致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形成赤潮等海洋灾害。大珠母贝作为滤食性贝类,以浮游植物为食,可以缓解这一问题。这样,大珠母贝健康生长并产珍珠,同时减少了核电站周围海域的赤潮风险,实现了双赢。
关于辐射问题,核电站的温排水不会带来辐射污染。一方面,温排水与反应堆堆芯没有直接接触;另一方面,排放前会进行放射性检测,确保安全。大珠母贝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并产出高品质珍珠,也证明了水质的安全性。
昌江核电站和大珠母贝的养殖合作成为产业典范。温排水的余热促进了大珠母贝的生长,而大珠母贝则通过食用浮游植物消除了潜在的赤潮隐患,同时还孕育出宝贵的珍珠,实现了多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