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巴黎郊外的万神殿内,有一座特殊的墓穴,里面安放着诺贝尔奖两次得主玛丽·居里夫人的遗体。为了防止辐射的危险,她的棺木被厚重的铅板和混凝土层层包围,直到今天,她的遗体依然不能直接暴露给公众。这位科学界的传奇人物,曾为放射学领域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但她的遗体为何至今还需要如此严密的保护呢?
玛丽·斯克沃多夫斯卡出生在波兰一个贫困的贵族家庭,从小表现出卓越的数学和记忆能力。尽管家境贫困,她还是牺牲了自己的学业,资助几个弟弟完成学业。直到24岁,她才进入巴黎大学深造。1895年,玛丽与皮埃尔·居里结婚,并以“居里夫人”开始了她与丈夫共同的科研生涯,专注于放射性元素的研究。
在她的科研生涯中,居里夫人遭遇了不少困难和不公。1902年,她与丈夫一起发现了钋和镭等元素的放射性特性,这一发现对癌症的放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尽管她的贡献巨大,法国科学院在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时,仅提名皮埃尔·居里,而忽略了玛丽。幸运的是,经过瑞典数学家米塔格·莱夫勒等人的努力,最终夫妻俩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玛丽·居里也成为了历史上首位获此殊荣的女性。
然而,居里夫人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1906年,她的丈夫皮埃尔在一场车祸中去世。独自抚养两个女儿的她,与丈夫的学生朗之万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关系。此后,一些恶意的谣言开始在媒体上蔓延,指责居里夫人破坏了朗之万的家庭。更有极右翼报纸污蔑她有犹太血统,成为“法国家庭的破坏者”。这些诋毁言辞让居里夫人不得不逃离家园,躲避来自社会的暴力与攻击。
尽管面临诸多困境和压力,居里夫人从未放弃科研事业。1911年,她凭借在分离镭方面的突破,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这位伟大的女性,用坚韧的毅力和决心,证明了女性同样能够在科学领域创造出辉煌的成就。
然而,长期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居里夫人最终为此付出了健康的代价。1934年,她因白血病去世,享年66岁。她一生积累的辐射量远超现代职业暴露的安全标准,甚至超过了一百倍。
直到今天,居里夫人的遗体仍被厚重的铅板和混凝土封存。这不仅是为了防止她遗体内持续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对环境造成伤害,也是因为她的研究曾让她的身体遭受了极高的辐射。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皮埃尔是放射性研究的先驱。为了进行实验,她们不得不在简陋的环境下搭建实验设备,甚至亲自操作提取镭的实验程序。居里夫人在工作中毫不避讳辐射的危险,甚至曾将镭化合物直接涂抹在自己手臂的伤口上,以观察它对人体皮肤的反应。
这些冒险的举动让居里夫人在漫长的科研过程中长期暴露在强烈的射线之下。专家估算,居里夫人一生的辐射剂量相当于现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限量的100多倍。即便丈夫去世后,她依然坚持研究,每天与放射性元素为伴,继续她的科学探索,而这也为她的早逝埋下了伏笔。
更令人痛心的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艾琳也因长时间接触X射线而患上了贫血症。尽管艾琳在战争期间为医疗事业做出了贡献,并获得了军事奖章,但居里夫人的个人牺牲却未得到当时社会的应有重视。直到居里夫人去世后,科学家们才惊讶地发现,她的遗体内部还残留着大量放射性同位素,持续释放出强烈的辐射。
为了避免这些射线对环境和人群造成危害,居里夫人遗体的棺木采取了特殊的防护措施。她的遗体被安放在一口双层棺材中,内层为柚木,外层为铅材质,棺材重量约为1吨,是普通棺材的三倍重。此后,她的遗体被安葬在一个特别设计的防辐射墓穴中,墓穴周围由高密度混凝土和铅板构成,形成一道严密的“防辐射屏障”。
这些防护措施已经使用了90年,但依然有效地阻挡着居里夫人遗体中的放射性物质对周围环境的辐射威胁。科学研究表明,即使在她去世近百年后,遗体中镭-226、钋-214等放射性同位素依然在衰变,持续释放出伽马射线和α射线。由于这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长达数千万年,辐射的危害无法在短期内消失。如果没有这些严密的防护,泄漏的辐射量早已超过安全标准。
居里夫人毕生追求科学真理,凭借她不畏艰险的精神,推动了放射学的发展,造福了现代医学。然而,在她的时代,没人能预见到放射线的巨大危害,居里夫人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深刻改变了科学史的进程。今天,面对她那永远未曾“直面”世界的遗体,我们不仅要铭记她的名字——玛丽·斯克沃多夫斯卡,更应铭记她为科学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