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这部电视剧越看越让人感到震撼,剧情中的人性细节更是让人细细品味。特别是余答应受宠的那一段情节,一开始就让我觉得有些不对劲。

在剧中,皇后为了让余答应受到宠爱,曾向皇帝推荐了安陵容。但谁知,安陵容在龙床上完全没有表现出应有的风采,甚至让皇帝感到失望,结果皇帝直接拒绝了她,把她视作笑柄。华妃在嘲笑安陵容时,曾问余答应会不会唱昆曲中的《完璧归赵》,结果余答应的反应非常耐人寻味。她完全不知道那是什么,张口结舌,半天没能反应过来。

这一细节看似简单,但背后透露了很多信息。首先,余答应对昆曲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连《完璧归赵》这种常见的典故都不懂。这个典故平时在戏词和评书里都会出现,根本不需要太多学识。由此可见,余答应不仅学识贫乏,眼界也极为狭窄。她的身份也并不像她表现得那样高贵,反倒像是一个来自乡村的普通女子。

虽然余答应在皇帝的宠爱下度过了一段时间,但她并不聪慧,也没有深厚的内涵。皇帝每天都召她侍寝,长时间的相处,他怎么可能看不出来,那个“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的诗句,绝不是余答应自己创作的。皇帝心里肯定明白,她只是一个普通女子,真正让他宠爱她的原因,并不单纯是因为她的姿色或者才艺。皇帝其实更需要一个身份低微、无所畏惧的女子,来帮助他破除他所树立的清正廉洁、不近女色的形象。

在登基之前,皇帝为了树立自己的好形象,不得不忍辱负重,表现得像一个不近女色的帝王,尽量讨好朝廷和百姓。为了这些政治目的,他甚至忍饥挨饿、辛苦支撑。但在他最终坐上帝位后,后宫的气氛却一直冷清,因为那些高贵的妃子们要么因为心有顾虑而不敢妄动,要么因为习惯了权力和地位而变得麻木。

唯一一个让皇帝稍感满意的妃子,华妃,早已入宫多年,显然已经失去了新鲜感。皇帝对她的宠爱已经逐渐消退,反而开始渴望新的血液来激活后宫。于是,他开始实施冷暴力,长时间不进入后宫,导致敬事房的徐公公都快被逼疯了。终于,太后采取了行动,帮助皇帝招募新的妃子,试图让后宫重新焕发活力。

然而,新的妃子们并没有像皇帝期待的那样表现出色。有的吓得装病不敢侍寝,有的侍寝时表现得异常紧张,根本没有令皇帝满意的表现。皇帝想要重新点燃后宫的火花,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女人。最后,他决定选一个低微的女子,来挑起一些新的变化。

这时,余答应的出现给了皇帝一个机会。余答应的浅薄和无知,反倒为后宫的新花朵们提供了一个借鉴。皇帝通过宠爱她,试图激发其他妃子的竞争心。后宫中的其他女子开始意识到,原来皇帝的宠爱并不全是看外貌或才艺,甚至像余答应这样的女子也能受宠,他们开始变得更有信心,努力争取皇帝的宠爱。

同样地,甄嬛也在余答应受宠后改变了态度。她原本以为自己无法得到皇帝的宠爱,甚至准备在后宫过着孤独的日子。但从余答应被宠爱的消息中,她得知了皇帝的宠爱并不完全取决于身份和地位,而是与个人的表现密切相关。甄嬛开始积极行动,找到了自己与皇帝接触的机会,最终成功地吸引了皇帝的注意。

皇帝的这一策略极大地激励了甄嬛和安陵容的积极性。尤其是安陵容,她在得到皇帝的宠爱后,表现得更加得体和有吸引力,几乎让甄嬛也为之惊叹。而皇帝的这一举动,也让其他女子开始意识到,如果余答应都能得到宠爱,那么她们完全有机会获得皇帝的青睐。

最终,皇帝利用了这种“低处的女子”的策略,使得后宫气氛焕然一新,激发了所有妃子的竞争心。无论是甄嬛还是其他妃子,最终都意识到,皇帝并非凭空宠爱一个人,而是通过精心的布局和心思,使得后宫始终保持着活力与竞争。

这样的故事,历史上也曾有过类似的情节。燕国的燕王在国家危机时,曾通过一位太监的巧妙策略,成功吸引了众多有才之士,最终复国成功。而在皇帝的心机布局下,后宫的女子们也在同样的方式中,得到了激励和发展。只不过,像余答应这样的人物,最终不过是被皇帝利用的棋子,虽然她曾以为自己是真正的宠爱对象,但最终不过是被抛弃的对象。

这正是宫廷斗争中的一条规律:当权者永远不会停留在曾经的阶梯上,他们始终在不断地向前推进,利用所有可能的资源和人物,达到自己的目的。

——END——

作者 | 晓鹤

编辑 | 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