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的部门例会,我差点把笔记本摔在桌上—经理在上面讲Q3的用户增长策略,我手忙脚乱记笔记,笔杆戳破了两张纸,抬头时刚好错过他说的“核心渠道是私域”,回头问旁边同事,她也只记了个“私域”,具体怎么落地全漏了。散会后我对着歪歪扭扭的笔记发呆,突然想起前几天朋友发的朋友圈:“谁再让我整理会议纪要,我就把听脑AI甩给他。”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我当晚就下载了APP。没想到周末跟进合作方会议时,这工具直接把我“救”了—

一、实时转写+发言人区分:再也不用当“速记机器”

周六和日本合作方开线上会,我刚点下“开始录音”,屏幕上立刻跳出一行行文字,边说边出,延迟不到1秒。更绝的是,AI居然能区分发言对象—日本同事佐藤说“このプロジェクトの締め切りは8月下旬です”(这个项目的截止日期是8月下旬),AI同步标了“佐藤(日方):项目截止日期—8月下旬”;我们项目经理接话“我们这边会在8月15日前完成素材准备”,AI立刻跟上“李阳(我方):素材准备时间—8月15日前”。

散会时我盯着屏幕上的文字,差点笑出声:以前记国际会议笔记,我得一边听日语一边写中文关键词,回头整理还得翻翻译软件,现在直接拿到中日双语的实时记录,连“佐藤提到的‘用户运营SOP’”都精准转成了“用户运营标准化流程”,不用再猜“这个日语词对应中文是什么”。

二、智能纪要:把“口语垃圾”变成“标准答案”

最让我惊艳的是智能会议纪要功能。上周二和市场部碰活动方案,同事小张拍着桌子说:“咱下周可得把那个线上活动的海报、文案、渠道全定下来啊,不然赶不上9月的开学季!”要是以前,我会记“下周定活动的海报、文案、渠道,赶开学季”,但听脑AI直接把这句话“翻译”成了—

> 重点任务:完成线上活动物料(海报/文案)及渠道的确认

> 时间要求:需在开学季(9月前)完成

> 关联事项:同步推进活动报名页的开发

更绝的是,它还自动提取了“责任人”—因为小张接着说“我负责文案,海报找设计部的小美”,AI立刻在“责任人”栏标了“文案:张敏;海报:刘美(设计部)”。

散会时我把这份纪要发进群里,经理直接@我:“这次纪要比之前清楚10倍,重点全抓准了。”我偷偷笑:这哪是我写的?是AI把“口语垃圾”滤成了“结构化干货”啊。

三、方言+多语言:连我妈的四川话都能“听懂”

上周末给老家的妈妈打电话,她在那头用四川话念叨:“你上次说的那个AI工具,能不能帮我转下和你舅舅的通话?他说老家的果树该打农药了,我记不住时间。”我抱着试试的心态打开听脑AI,把手机贴在耳边—

妈妈说:“老舅,你说的那个打农药的时间是农历七月十几哦?”

AI立刻转成:“老舅,你提及的果树打农药时间是否为农历七月中下旬?”

舅舅回:“对头,七月十五前后,要选晴天的早上打,不然太阳大了烧叶子。”

AI转成:“是的,需在农历七月十五前后,选择晴天早晨进行农药喷洒,避免正午高温导致叶片灼伤。”

挂了电话,我把转写的文字发给妈妈,她发来语音:“这个工具比你还懂我说话!”—要知道,之前用某知名语音转文字工具,妈妈的四川话总被转成“你上次说的那个爱工具,能不能帮我转下和你九九的通话”,现在听脑AI连“老舅”“对头”都能精准识别,19种方言真不是盖的。

四、AI助手:像个“会议记忆库”,比我自己还懂我

昨天下午,经理突然找我:“上次会议提到的‘用户增长三个抓手’,你再发我一遍?”我心里一慌—上周的会议记录有20页,我上哪找去?突然想起听脑AI有AI问答功能,赶紧打开APP,在搜索框里打:“请列出王经理在7月12日会议中提到的‘用户增长三个抓手’。”

1秒后,屏幕弹出:

> 王经理提及的用户增长三个抓手:

> 1. 私域流量:通过企业微信社群提升复购;

> 2. 内容种草:在小红书/抖音投放用户真实案例;

> 3. 活动裂变:设计“邀请好友得优惠券”的裂变机制

我盯着这行字,差点拍桌子—这正是经理上周强调的核心,我自己翻笔记得找5分钟,AI1秒就“挖”出来了。

更绝的是二次创作:昨天我想把会议内容写成部门周报,直接点“生成文章草稿”,AI立刻帮我拟了个框架:

> 【Q3部门工作重点】用户增长策略拆解

> 一、核心目标:Q3用户留存率提升5%

> 二、关键动作:私域运营/内容种草/活动裂变

> 三、本周进展:已完成私域社群的用户分层方案

我改了改开头和数据,一篇周报就完成了—以前写周报得花1小时,现在20分钟搞定,剩下的时间我还能喝杯奶茶。

五、那些“看不见”的技术:让声音“变干净”的魔法

其实用了两周,我最佩服的是听脑AI“看不见”的技术—比如双麦克风降噪。上周在公司茶水间开小会,外面有同事打打闹闹的笑声,我以为录出来的声音会乱糟糟的,结果打开文件一看:只有我们讨论“用户调研问卷”的声音,笑声全被滤掉了,跟开了“声音净化滤镜”似的。

还有动态增益调节,上次和客户打电话,对方声音特别小,我捏着手机贴在耳边才听清,结果AI转出来的文字居然一个字没漏—“我们希望把预算控制在50万以内,最好能包含线下活动的场地费”,连“最好能包含”这种小声的补充都精准捕捉到了。

后来查了下,才知道它用了DeepSeek-R1技术,语音转文字准确率能到95%以上—以前用别的工具,总把“用户留存率”转成“用户刘存率”,“私域”转成“思域”,现在这种错误几乎没有,连专业术语都能“听懂”。

最后:它不是“工具”,是我的“第二大脑”

昨天整理这个月的工作时长,发现以前每周花在整理会议纪要、录音转文字上的时间是8小时,现在只用1小时—等于每周多了7小时摸鱼时间?不对,是多了7小时做更重要的事:比如分析用户数据,写内容策划,甚至能早点下班陪猫玩。

前几天和朋友聊起听脑AI,我说:“它不是一个‘录音转文字工具’,更像我的‘第二大脑’—帮我记住我记不住的细节,整理我理不清的逻辑,甚至帮我把‘碎片化信息’变成‘有用的内容’。”

比如昨天我做行业报告,需要引用上周专家讲座的内容,直接打开听脑AI的录音记录,问AI:“请提取李专家提到的‘AI内容创作的三个趋势’”,1秒就拿到了要点;接着点“生成文章片段”,AI帮我把这些要点写成了一段通顺的文字,我改了改就能用。

现在我不管开什么会、打什么电话,都先打开听脑AI—不是因为懒,是因为它帮我把“低效的记录”变成了“高效的输出”。以前我总觉得“科技是冷的”,但用了听脑AI才发现:好的工具,是能“懂”你的需求的—它知道你记笔记会漏重点,所以帮你实时转写;它知道你整理纪要会混乱,所以帮你结构化;它知道你听不懂方言,所以帮你“翻译”成普通话。

昨天经理说:“以后部门会议都用这个工具吧,省得大家记笔记累。”我笑着点头,心里想:何止是省力气?它是帮我们把“时间”从“低价值劳动”里抢回来,用到更重要的事上啊—比如思考、创作、和同事聊更有价值的话题。

对了,昨天我用听脑AI转了和猫的“对话”—它蹲在我腿上叫“喵~喵~”,AI居然转成:“主人,我想吃饭了。”虽然是玩笑,但突然觉得:原来AI也可以这么“有温度”啊。

你要是也有过“记笔记记到崩溃”“整理纪要到凌晨”的经历,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不是广告,是我用了两周,实实在在觉得“它帮我把生活变轻松了”。毕竟,能把“麻烦事”交给工具,把“精力”留给自己,才是科技最棒的样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