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斯一句“令人失望”,背后是价值5649亿元的铁矿石贸易拉锯战。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停购令,正在改写大宗商品定价规则。

中国停购澳矿不仅是价格博弈

10月1日,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面对中国暂停采购必和必拓铁矿石的决定,在镜头前直言“令人失望”,希望问题“迅速得到解决”。这场看似突然的贸易摩擦,实际上是中国与澳大利亚在铁矿石定价权上长达数月的较量。

中国停购澳矿不仅是价格博弈 人民币国际化关键一步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已要求国内买家暂停购买任何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海运铁矿石,包括已从澳大利亚矿山运出的船货也不例外。铁矿石是澳大利亚的经济命脉,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消费了全球约75%的海运铁矿石。这场博弈不仅关乎价格,更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中国停购澳矿不仅是价格博弈 人民币国际化关键一步

暂停采购令发布后,市场立刻作出反应。必和必拓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股价一度下跌5%,新加坡交易所铁矿石价格也出现波动。这一举动标志着中澳铁矿石贸易争端进一步升级。

中国停购澳矿不仅是价格博弈 人民币国际化关键一步

中国此次的底气来自于三年前的战略布局。2022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成立,专门代表国内钢铁企业统一采购铁矿石。这一改变彻底扭转了以往国内钢厂“各自为战”的局面,使中国能够以单一买家的身份与国际矿业巨头谈判。今年9月初,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就已要求国内钢铁厂暂停购买必和必拓的金布巴粉。两轮行动表明,中国在铁矿石定价权上的争夺已进入新阶段。

中国停购澳矿不仅是价格博弈 人民币国际化关键一步

中方此次的要求非常明确:不能购买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铁矿石,但人民币计价的交易不受影响。这表明中国的目标直接指向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

中国停购澳矿不仅是价格博弈 人民币国际化关键一步

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巨大。2023年,中国进口铁矿石约12亿吨,其中从澳大利亚进口约7亿吨,占比约63%。这一数字在2024年预计将达到7.43亿吨,金额高达5649亿元。澳大利亚的经济同样依赖铁矿石出口。铁矿石是澳大利亚最有价值的出口商品,在2020-21财年出口额达到1360亿澳元。这一收入占澳大利亚国内生产总值的约5%,提供了数万个就业岗位。西澳大利亚州更是铁矿石产业的重镇,该州约60%的铁矿石通过黑德兰港出口,铁矿石产业贡献了西澳州政府收入的四分之一。中国市场的任何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澳大利亚的经济命脉。

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数据显示,2023年澳铁矿石出口总量超过9亿吨,其中85%出口至中国,创历史最高纪录。这一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中澳铁矿石贸易成为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重要风向标。

铁矿石贸易中美元结算机制的存在,意味着即使中国是最大的买家,仍然要受美元波动和美国金融系统的影响。推动铁矿石交易用人民币结算,不仅有利于中国获得更稳定的贸易环境,也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步。近年来,中国在这一领域已取得进展。巴西淡水河谷已宣布以人民币结算对华铁矿石贸易,而非洲等地的铁矿石供应国也正在向人民币结算靠拢。相比之下,澳大利亚是主要供应国中迟迟未同意人民币结算的国家。

中国正在多维度推动“去美元化”进程。2025年3月至5月,中国连续三个月减持美国国债,累计抛售379亿美元,同时大幅增持黄金储备。这些举措与铁矿石人民币结算共同构成了中国应对美元霸权的组合策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蒲坚提出,需构建锚定资源、生产、贸易等边三角形信用机制。该机制以资源供应持续——物质生产坚实——多边贸易稳定筑牢信用根基。通过金砖组织、上合组织等平台强化多边贸易规则互信。

中国并未将全部希望寄托在澳大利亚身上。近年来,中国积极开拓铁矿石进口多元化渠道,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依赖。非洲西芒杜铁矿是中国资源多元化战略的关键一环。中国联合体于2023年正式获得几内亚西芒杜铁矿开发权,该矿储量达44亿吨,品位超过65%。投产后年产量可达1.5亿吨,占全球供应量的10%,中国为此配套建设了600公里铁路与深水港。巴西也是中国多元化战略的重要伙伴。中国与巴西淡水河谷签订长期协议,推动其对中国出口占比从15%提升至25%,并联合开发“北部走廊”铁路项目,降低运输成本。

技术突破同样帮助中国减少对高品质铁矿石的依赖。中国工程院研发的“涡流喷枪”技术,将铁矿石冶炼时间从6小时缩短至6秒,且能高效处理低品位矿石。这一技术使中国对澳大利亚高品位矿的依赖度下降30%。中国还在积极构建废钢循环体系。2025年中国电炉炼钢占比预计提升至25%,废钢利用率突破3亿吨,减少原生矿石需求约4亿吨/年。这些措施共同降低了中国对进口铁矿石的绝对依赖。

中国在铁矿石定价权上的被动地位有其历史根源。2003年,中国首次成为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国,但定价权仍被日本新日铁等企业主导的“亚洲公开价”体系垄断。当时中国钢铁行业的真实需求与谈判底牌被澳大利亚力拓、必和必拓等巨头精准掌握。据披露,谈判期间中方关键数据遭间谍泄露,导致澳方在2003-2008年多轮谈判中屡次抬价,累计造成中国损失超7000亿元。那一阶段暴露了中国在资源安全领域的三大短板:供应链集中度过高(80%进口依赖澳大利亚)、信息管控机制缺失、国际规则话语权不足。

如今中国通过成立统一的采购集团、开拓多元化供应渠道、推动技术革新和人民币结算,正在逐步扭转这一局面。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停购令,展现了中国在铁矿石贸易中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出击的历史性转变。澳大利亚国库部长吉姆·查默斯已计划与必和必拓首席执行官迈克·亨利进行会谈,讨论如何应对这一局面。这场铁矿石贸易争端将如何影响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体系?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否会因此加速?答案或许隐藏在巴西淡水河谷已接受人民币结算,非洲矿山也向中国伸出橄榄枝的现实之中。澳大利亚必和必拓正面临艰难选择:是坚持美元结算而失去最大客户,还是顺应趋势加入人民币结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