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起落,在市井中继续做自己,甘于回归平淡,才是应该有的清醒。当“鸡排哥”持续引发关注时,去年爆火的晓华已经归于平淡。据报道,10月4日上午9时许到店探访时,已有30多位顾客拿号排队等候。“晓华老师还没来,她今天来不来还不知道。”店里的工作人员称,现在店里的经营已经回归正常。
从当初“三天只睡1.5小时”的疯狂,到如今细水长流式的从容,这正是晓华自谓的“比以前自由”。这或许也是“鸡排哥”的明天:热情依然在、口碑依然在,但喧嚣的人潮已渐次散去。互联网的流量定律就是这样,无论起落,在市井中继续做自己,甘于回归平淡,才是应该有的清醒。
回归,或是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赢”。其实,“鸡排哥”早就在当地小有名气,在全网一夜成名是他厚积薄发的结果。如果从耀眼的聚光灯下回到忙碌而自由的时光,可能是他内心所想。毕竟,一个小摊子所能服务的对象有限,所能拓展的商业空间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假如日复一日地忙乱下去,连休息都难以保证,再厉害的才情和幽默范儿也终有“词穷”的一刻。事实上,已经有很多网友对“鸡排哥”身体瘦弱、嘴唇发黑的状况表示担忧。
对多数网友来说,一个健康快乐做着拿手生意、持续提供情绪价值的“鸡排哥”,才是大家最想看到的。对“鸡排哥”来说,能否经得起这场“流量炙烤”带来的考验,从众人聚焦的“高台”上平稳落地,以平常心进行自我建设,应对好各种不为人知的挑战,值得关切。
保持清醒,守住“听得懂话”“保持幽默”的特质,不在流量狂欢中迷失方向,不在回归日常时焦躁落寞,尤为珍贵。须知,如果不能在高光时刻保持清醒和自洽,就很容易迷失在流量的漩涡里,甚至跑偏。这方面的案例并不鲜见。
晓华已经开始享受平淡间的自由惬意,这是很多互联网红人共有的一份人间清醒。一些昔日网红已在悄然之间实现转型。比如,4年前因“一碗拉面3块钱,卖了15年不涨价”火遍全网的“拉面哥”,已经转型为带货主播,带的货主要是农副产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产品。
这样的案例同样令人欣慰。江山代有“网红”出,后浪之前是前浪,每一次流量新人出现的背后,都是无数“旧人”在平寂中重新规划人生,适应高光之后的平淡。
顶流网红的一举一动都被“盯着”,难免承受巨大压力。在寄望“鸡排哥”从容面对流量考验的同时,也希望围观者不要过度打扰。说到底,欣赏是一份有边界感的关爱,而不是泛滥的“蹭热度”。“拉面哥”呼吁网友不要过度打扰“鸡排哥”,是值得听取的理性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