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能手机有哪些不一样的功能(ai人工智能手机软件) aspcms.cn

今年7月份,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战略目标要求,到2026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AI人工智能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12月3日-5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全球互联网精英齐聚于此,分享行业最新、最前沿的观点趋势。

而“人工智能”成为提及频率最高的四个字,业内大佬们纷纷以此为主题发表观点和看法。

12月4日,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出席此次大会,论道人工智能的趋势和未来。作为国内首家推出人工智能手机芯片的厂商,华为在移动AI领域的探索先人一步,而余承东显然对移动AI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智能手机已Out!Mobile AI引领智慧手机时代

今年9月初,全球首款AI处理器麒麟970在IFA2017大展上正式发布,并随后首发搭载于10月16日在德国慕尼黑发布的新旗舰Mate 10上,前所未有地拉近了消费者和人工智能的距离。自1956年人工智能概念至今,60多年以来,人类从未和人工智能如此“亲密接触”。

在今天的演讲中,余承东指出,AI技术已经从理论走向商业,智慧手机时代即将来临。在AI工程化应用领域,华为Mate 10系列打开了人工智能在终端侧应用的大门,开启终端AI商业化的元年。

余承东强调,华为终端确立了人工智能战略“Mobile AI”,将致力于构建芯、端、云协同发展的端到端的能力,来实现智能终端到智慧终端的跨越,带来用户体验的颠覆式提升,打造“懂你”的智慧生活。

对于一般用户来说,Mobile AI的概念可能并不容易理解,移动人工智能到底能带来什么,用户将在哪些方面受益呢?

余承东说,未来个人终端设备将成为人工智能应用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最重要的有两点,

一是自然交互,二是智慧服务(或者叫主动服务)。

这是Mobile AI战略的精华所在,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Mobile AI=自然交互+智慧服务。

Mobile AI=自然交互 + 智慧服务

首先是自然交互。

随着IoT、AI、5G等技术的逐渐成熟,移动互联时代开始向智慧互联时代升级。数字信息世界继续膨胀,面对庞大的数字海洋,能否更便捷的穿梭于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成为手机用户能否体验智慧升级的关键。而这,取决于手机的交互方式和信息服务技术。

余承东表示,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技术的逐步成熟,

最终用户和终端之间的交互将从过去单一键盘输入、多点触摸延伸到语音、图像、VR/AR等更加自然的多模态交互方式。这就使得用户可以用最低的学习成本来完成和服务及应用的交互和使用。

比如,在去年“息屏快呼”(手机没有点亮的情况下拨打电话)的基础上,今年有推出了语音加速,用户只需要说一句“帮我加速一下手机”即可完成手机清理工作。

其次是智慧服务。

在终端设备集成丰富传感器提供精准感知的基础上,人工智能算法的认知能力突破,使得应用和服务对用户行为的理解和预判更为准确,从而可以适时、适地、适景地主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和服务,人和机器的交互更加自然和简洁,

余承东提到,今年华为手机推出的服务直达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比如使用“负一屏”服务直达的用户可以一次点击就进行支付,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推荐是基于场景和用户习惯的。

华为Mate 10是全球首款集成专用深度神经网络加速芯片(NPU)的手机,使复杂的神经网络在端侧的部署已经成为现实。

以智能拍照和随行翻译来说,由于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以往只能部署在云端,而借助NPU的超强能力,在华为Mate 10上首次实现了部署在端侧(即本地化),实现了实时场景检测和神经机器翻译的离线使用。

芯、端、云协同发展 智慧手机更“懂”你

余承东认为,在智慧互联时代,手机不再仅仅局限于通话和上网,而是承担起“懂你”的智慧助手角色,能够主动感知用户状态和周边环境,并主动提供精准服务。

而要想实现智能终端到智慧终端的跨越,需要芯、端、云协同发展,才能实现。

余承东表示,华为是少数几家真正具有端、云、芯开发能力的公司。

在端侧,智能发展主要有四个挑战:感知、认知、安全和动力。

华为Mobile AI针对性的确定了四大方向:智能感知、精准认知、安全系统和动力系统。

在华为看来,一部智慧手机就是一个智能化的人。

智能感知类似于人类感知外界信息的视觉、听觉系统,需要能看清、看懂,听清、听懂;

精准认知则是大脑神经中枢,需要实现情景识别、意图预测、信息推荐;安全系统则要保障数据的安全,构建起芯、端、云三级数据安全保障;动力系统则像心脏一样,通过强劲的芯片和电池,为系统提供必要的体力、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