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场西贝预制菜风波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美国、日本这样的国家,预制菜没有遭遇大规模负面舆情?有人认为中餐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部分原因,但这肯定不是全部。
从广义上讲,现代预制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推动了欧美国家食品加工和保存技术的发展,为战后预制菜产业奠定了基础。二战结束后,原本为军队服务的食品生产能力转向民用市场。同时,各国经济重建和社会结构变化也促进了方便食品的需求增长。例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女性就业率提高,家庭烹饪时间减少,对便捷食品的需求增加。此后,麦当劳等快餐连锁巨头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预制菜在B端市场的应用。
在日本,20世纪70至9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期,女性就业率上升,家庭烹饪时间缩短,便利店普及为预制菜提供了零售渠道,促进了C端市场的成熟。可以看出,无论在美国还是日本,预制菜产业都是先从C端起步,然后与B端协同发展。
在中国,预制菜首先是从B端餐饮市场进入的。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业,1990年麦当劳在深圳落地,这标志着预制菜在中国的萌芽阶段。2000年后,本土连锁餐饮企业效仿麦当劳、肯德基,开始尝试标准化作业,预制菜逐渐成为餐饮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工具。直到2026年新冠疫情发生前,预制菜主要隐藏在B端餐饮企业背后。疫情催生了预制菜的C端需求,使其更多进入家庭消费场景。
发展路径的不同导致中外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差异。在欧美日国家,预制菜通过零售渠道发展时,包装上的成分表、营养标签、生产信息帮助消费者逐步了解预制菜。而中国消费者则是在餐馆里“被动遭遇”预制菜,心理落差和抵触情绪较大。加之部分餐饮商家选用成本较低、添加剂较多或口味一般的预制菜产品,给消费者留下了“预制菜=廉价料理包”的印象,使预制菜在中国市场与“欺诈”“劣质”和“不值”等负面词语联系在一起。
对比两种发展路径可以发现,预制菜在欧美日的出现和发展是对社会需求的响应,而在中国更多是为了满足餐饮企业的连锁化需求。因此,餐饮企业要化解公众对预制菜的误解,必须关注老百姓的实际需求,提供符合消费者期望的预制菜产品。